家教_心理教育_惩罚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往往很多。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头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都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诚然,大人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惩罚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所以,惩罚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例如,有一个三岁的男孩被父母送入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在入园后不久的某天早晨,趁教师不备,溜出大门回家。在自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妈妈,却被父母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从单位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当时,他似乎还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因为玩弄桌上的酒杯,后脑袋遭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碎了"等等。次日,他发呆及哭笑无常。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又例如,有一名初中一年级男生,从小被寄养在农村奶奶家,七岁入城与父母生活。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为此不断地写纸条向其家长告状。加之他的某些不文明习气,父母和哥哥对他看不惯,经常对他漫骂或者责打。以他母亲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极其不佳。他曾经对相好的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他惧怕家人连续不断对他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进入初中,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他丧失了信心,一心想弃学自谋出路,因而三次离家出走。

  不久前,某报登载一名12岁的小学生,因为不能忍受父母的粗暴管教而服毒自尽身亡。

  奖励和惩罚是相对的两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从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率不仅很低,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它破坏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宣告失败。因而,惩罚总是失大于利,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

  有经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在年幼的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一个微笑,抚摸他们的小脑袋,拍一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他们一下,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矩的形成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少年儿童,父母如果能够留意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经常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他们的良知,他们的行为改善了,父母自然也会更加喜欢他们。这样,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就会开始运转起来。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家长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不要"惩罚",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