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投身户外产业:前途朗朗 陷阱重重


    投身户外产业,有好几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二是开家户外用品店,三是做户外装备的生产商,四是做户外产业的基地,如滑雪场或攀岩馆等,当然还有做一些边缘或平台产业,如投资个户外酒吧或做户外媒体等。正所谓狗有狗道,猫有猫道,不一而足。

    应该说,从2003年开始,户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谁能淘到金,谁又会不小心进入陷阱呢?以下几点认为值得注意

    一大陷阱:人气就是财气吗?

    俗语说得好:叫好不等于叫坐。人气是一个户外俱乐部的基础,但如果光有人气,却是不够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跳。为什么惊险?那就是说有难度,跳不好轻则崴着脚,重则伤筋动骨。

    有些俱乐部办了好几年了,人气是挺不错,但俱乐部的前景却令人担忧。因为俱乐部的几个创始人发现他们忙活了这么久,搭进去了这么多时间,也获得了很多会员的尊重,但自己的工作由于精力分散还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认为一商业化就会失掉人气。在是否商业化和怎样商业化之间争论和徘徊许久,危机一直在潜存着。人气如何转化为财气一直匮乏良策。

    以国内明显的某自助游网站为例子,当初几个人由于热爱户外运动发起了这个网站,几年下来小有名气,北京很多想进行户外自助游的年轻人都选择了这个俱乐部作为第一次户外运动的选择。但时至今日,在人气转化财气的过程中还在苦苦摸索。

    二大陷阱:到底该不该商业化?

    很多俱乐部从红火开张到偃旗息鼓都是败在这个问题上了。很显然,不用说作为一个俱乐部的发起者,就是一个单纯的领队都要在每次活动者付出相当的精力。如果您是组织者,虽说可以邮件联系或QQ交流,但到活动关键时刻,手机是一定要用的,轻则短信来来往往,重则手机或接或打,一个活动下来,再加上别的不可预知的费用,几十元的话费是少不了的。若是队伍中还有几个不知甘甜辛苦的再抱怨几句,例如宿营地选得不好,来得异性不够多不够靓之类。

    如果您是旅行社的导游,拿人薪水,替人扛事,也就认了。可您毕竟至少在活动中您是无偿付出啊?请问您的奉献精神还能坚持几次。很多俱乐部的发起人或领队都从以前的热情洋溢到最后的冷眼旁观,就是因为付出后没有正确的回馈机制造成的。

    所以有些俱乐部基于此种现象,一开始就象旅行社似的靠收取的活动费用和实际的花销之间的差额来赚取一定的利润来维持。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觉得和旅行社一样,没有参加了的欲望,再加上俱乐部活动没有特色,这么做的结果是没人捧场,很难运作起来。

    三大陷阱:仅有兴趣就够了吗?

    很多人投身户外产业是因为兴趣所在。这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兴趣,你才不会多加了点班或多付出了点就开始斤斤计较。毕竟要在做一个创业者,万事开头难,先期肯定以多的付出和少的回报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持,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很多户外产业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个户外运动的爱好者,酷爱登山运动。

    但仅有兴趣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户外产业毕竟是个商业行为,仅有兴趣或者兴趣过了度,比如本来本来俱乐部周末要开个内部工作会议,讨论下周参加户外展览的具体事宜。但您却周末参加了另外一个户外登山活动而不能出席,长此以往,因为玩的兴趣耽误了商业运作,可能经营就会江河日下。在这里笔者比较赞赏三夫创始人张恒讲得一句话:我很高兴我做户外由兴趣变成了专业经营。毕竟,成功要付出代价的,时间成本放在哪里,哪里就会产出相应的效益。若想成大功,可以由业余开始,但拿不出专业精神,还是很难的。

    四大陷阱:我们到底为谁服务?

    能成为一个产业,那就一定得有相当的顾客群或叫受众群。但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刚过温饱,跟着旅行社去照趟相就已经很知足了。哪有更多人有心思玩什么户外?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白领人群。这些人早已不满足旅行社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观光旅游,而开始对欧美等国已经很成熟的户外运动感起了兴趣。

    这些人有的喜欢自虐似的徒步穿越啊,野营之类的,但相当多的人只是想和旅行社区别开来而已。如果对每个想户外休闲的人说,你必须置办起行头,(少则睡袋、背包),多则全套装备,而且越品牌越好得攀比起装备来,估计很多人都会望而却步。所以,户外活动没有一点装备,可能还是不行的。但如果过分强调装备,就会将整个户外产业局限在户外探险这个小圈子里,很来有大的发展。所以,让一部分人成为户外装备的发烧友,让多数人或多或少的备些装备,可能整个户外产业才能作大。所以,既然是个朝阳产业,就要有面向更多人的心胸和格局。所以客观上来讲,应该让更多的人变成“驴”,共同把户外产业做大,为更多的人服务。

    虽然几大陷阱存在,但整体户外产业正以一个朝阳行业的态势冉冉上升,如果你投身户外产业,那会不会是赢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