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大昭寺·文成公主·唐柳


  在拉萨大昭寺前,相传有一棵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唐柳”。记者此次进藏参加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报道,行装甫卸便勿勿赶往被阳光照射得熠熠生辉的大昭寺,只见那棵“唐柳”依然枝繁叶茂、绿意浓浓,在微风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过去。

  1360年前,文成公主告别繁华的唐朝都城长安,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段汉藏和亲的佳话,不仅揭开了汉藏民族关系的新篇章,而且通过贤良的文成公主,给雪域高原带来了中原较为发达的医药、纺织、历算、造纸、制陶等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汉藏人民的爱戴。至今,在西藏博物馆、大昭寺、布达拉宫内,文成公主的画像、塑像随处可见,传统藏戏《文成公主》演了一遍又一遍,人们在小说、诗歌、口头文学中也经常讲述她的故事。

  大昭寺前的“唐柳”是汉藏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唐柳”下面,“唐蕃会盟碑”上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

  历史的风雨能改变世间的许多东西,但难以消磨人们对文成公主传奇经历的记忆,随着“唐柳”的年年新绿,这段万里和亲的历史显得越发清晰、亲切。

  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共历200多年,其间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古茶叶之路”、“唐蕃古道” 、“古麝香之路”等,吐蕃还派出一批批学子到唐都长安学习。

  大昭寺前的“唐柳”,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是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雪域高原,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长期担任拉萨实验小学校长的叶静,18岁离开繁华的上海来到拉萨的孩子们中间,在西藏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30余年。今天,桃李满藏的叶静虽已身患癌症,但回首往事她无怨无悔。

  援藏干部李文,为了建设马查拉煤矿,别去年近八旬、双目失明的祖母和一对嗷嗷待哺的孪生子,在海拔5000多米的矿区一干就是3年,解决了高原煤矿建设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望着“唐柳”,记者心想,这片绿色是无私奉献的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浇灌出来的。年轻时代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的卢耀曾,26年间足迹遍及西藏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土壤标本。他主持创建了西藏第一个农业土壤化验室,撰写了《西藏土壤分类学》,并把生命留给了高原。

  大昭寺前的“唐柳”又绿了。记者禁不住想起西郊烈士陵园里长眠的870多位烈士,他们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因公殉职的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就长眠在此。

  拉萨的“唐柳”又绿了。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人们可以看到内地支援西藏建设的一项项重点工程矗立在雪域高原之上,援藏干部、科技人员的汗水已结出累累硕果。所有这些,不正是今天的人们在雪域高原种下的一棵又一棵“唐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