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理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调理,是当前卫生工作的内容之一。为了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就老年人的心理调理作以下探讨。

  1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

  1.1 身体衰退。身心是一个统一整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开始逐渐衰退,身体上的变化必然对心理有所影响,如在心理上可表现为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变慢等。

  1.2 疾病损害。躯体疾病如不积极治疗,对心理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脑动脉硬化,脑组织缺血可导致大脑功能减退。在心理上,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晚期可发展为脑萎缩而导致痴呆[1]。

  1.3 营养缺乏。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与营养物质的供给密切相关,如脑细胞对营养物的需求量就明显高于其它组织细胞。当某些物质缺乏时,就可使相应的器官功能失调,如维生素C缺乏时,会影响脑、脊髓及外周神经,出现精神症状[1]。因此,保证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是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1.4 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改变。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如果转变与适应困难,会因失去原有的地位与工作,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而惆怅;还会因脱离了原有的交际范围,而新的交往尚末建立或不善于建立而寂寞。长期下去,心理失衡,造成心理冲突与矛盾,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健康极为不利,会加速身体的衰老。

  1.5 家庭环境与生活事件。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以家庭活动为中心。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心身健康影响甚大,如子女结婚,婚后婆媳、妯娌间的纠葛;以及老年夫妇之间的感情;离异、丧偶,子女分散等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冲突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6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养成的吸烟、嗜酒、过食甜食、荤食或饮食过咸等,可导致体内环境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减退而引发疾病。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变化特点

  2.1 自我意识增强,固执、刻板。主要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自我,要求被重视,受尊敬;思维方式固执不灵活,思想保守僵化,偏爱旧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娱乐,厌烦新奇事物,社会适应性减退。

  2.2 性格内向、怪僻。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外界联系,呆在家里,与世隔绝;有的心胸狭窄,十分吝啬,视钱如命。

  2.3 情绪不稳定,敏感易变。主要表现为对情绪的控制与调整能力下降,易伤感、易激怒,并且情绪反应强烈、持久。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生气,或急躁不安、大发脾气。单独居住的老人,常因寂寞无聊、孤独而郁闷、抑郁。

  2.4疑虑与恐惧感。主要表现为对病痛关心过度,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些不适上,担心患了不治之症,即使检查正常,也不放心,神经过敏,焦虑多疑。由疑病而恐病,由恐病而惧死。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2.5 行为退化,依赖性增强。主要表现为自己能干的事也不愿去做,过度依赖别人的照顾,时常以种种不适引起别人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行为表现幼稚,导致生活能力退化。

  3 老年人的心理调理措施

  3.1 用积极的生活延缓衰老。躯体的衰退虽然可以导致心理上的改变,但是这个改变有个体差异。现代科学证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大脑退化,保持生命活力。积极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量力而行的工作、学习与活动。对工作,应视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以没有紧迫感为原则,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体现自己对社会、家庭的价值。对学习,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习新知识,可刺激大脑活动,既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社会发展,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扫除失落感和空虚感。对活动,可根据身体情况,开展自己喜爱并适合自己的活动,如钓鱼、游泳、种花、养鸟、跳舞、下棋、旅游、绘画、练书法等等。

  3.2 要善于控制、调整情绪。众所周知,情绪与健康关系十分密切。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运动活跃,血糖增加,呼吸、脉搏加快,提高人的脑力劳动效率和耐力,增加抗病能力,促进心身健康[2]。要指导老年人学会控制、调整不良情绪,明了保持愉快、积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而避免消极的不良情绪,具体方法有诉说、 深呼吸、 听音乐等。

  3.3 保持晚年家庭关系的和睦。天伦之乐,对老年人十分必要。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能避免产生孤独感,代沟的存在,常导致两代人的矛盾。对待家庭问题,老年人应保持豁达的态度,子女也要体恤老年人。

  3.4 端正对疾病的态度,积极治疗躯体疾病。老年人容易得病,对待疾病切忌焦虑、烦燥、忧心忡忡,甚至神经过敏,而应正确面对,既要重视它,又要藐视它。重视是指用科学的态度积极治疗,并主动了解一些自己所患疾病的常识,做疾病的主宰者;藐视是指树立信心,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疾病做斗争,不为疾病背思想包袱。这种心态,才是战胜疾病,延年益寿的最佳心态。

  3.5 扩大兴趣与交往。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发展和培养对生活的新兴趣、新爱好。把精力用在自己所喜爱的活动上,有事可做,生活才有意义,精神才有寄托。此外,还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交往,加入集体活动,多与人接触,获得信息来源,可以保证心理上的青春。

  3.6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保证各种营养需求,提高免疫机能,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2]。合理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并富有营养为原则,切忌暴饮暴食。食品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同时应低脂、低糖,豆类、奶制品、鱼、瘦肉、各种蔬菜和各种水果可供选择。进食前后,要注意情绪卫生,力求心情平静愉快,切忌愁苦忧虑等不良情绪的干扰。适当的体育活动,既可锻炼身体,增加机体的灵活性,又可使生活充实有意义,锻炼最好每周五次,每次半小时。

  3.7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序,活动有节,对老年心理健康十分有益。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是“三不四要”:即不吸烟、不吃零食、不酗酒;要控制体重、要适足睡眠、要吃早餐、要经常运动[3]。虽然衰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是,衰老的进程是可以人为地减缓的;而讲究老年心理卫生,重视老年心理调理,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