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乐小而不乐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仿此句型想说的是:“勿以乐小而不乐”。

  在人生路途上,童年大多是快乐的,只是成人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感受快乐的天赋。我们为什么会失去这个能力呢?笔者以为大概是日子过得过于艰难和算计,为生活所累,为钱财所缚,日久天长,失落了快乐之源的天真与单纯。儿童比成年人更靠近天性,他们知道如何在生活的小事中享受生活,如:跟着父母到公园玩耍,光着脚在沙子上嬉戏,看着人群、汽车的来来往往就如看演出,淋在雨里高兴得不得了,看蚂蚁搬家、在春天里拿着一支小花都能乐半天……

  笔者有个知识分子干部的朋友,前几年突发心脏病,倒了下来。他原来自认为是无比坚强的人,事业蒸蒸日上,忙大事,对身体、家庭常有忽视。心脏病打乱了他原先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序,他开始在院子里散步,坐在树下享受花朵和飞鸟,有时候静静地欣赏日出日落。他惊喜地发现原来在院子的树上有一个鸟窝,那里也住了一个小小的家庭。从此他仔细观察鸟儿们的生活,感觉到上苍为人类和动物赋予了同等的生活权利,内心里生出许多过去从来不曾有的快意和灵性,同时承认自己作为人的易感和脆弱,如同鸟儿。降低了身段,平衡了心态,他开始拾回在小事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这是成年人的再学习,向孩童们学习,学习如何使自己快乐。

  其实,常常,享受美好的时光连一分钱也不需要花;相反的,许多美好的时光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试想,与自己的家人看一场电影,流连于海堤和河岸,徒步游览家乡的山川,与孙子孙女享受亲密的时光,用自己的双手为爱人做一盘小菜,这些需要很多钱吗?

  我们今天拥有比前人更丰富的享受,如更精美的食物、更高档的家居水平等等。高级享受之后,往往不能再享受小事,不能够在平常生活中唤起乐趣了。反复和高频的刺激,提高了人们对刺激感的需求,形成越享受就越感觉不到享受的恶性循环,于是最终麻木了。

  世界变得日益丰富,消费变得昂贵,人们习惯于花钱买享受,于是不相信不花钱同样能享受。久而久之,该享受的时候不能享受,该快乐的时候快乐不起来,难怪有不少人评论自己:“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却感觉不如从前那样高兴”。我们有1000条理由应该高兴,却高兴不起来,心理学上叫“幸福的悖论”,可见成人的世界出了毛病。

  至于每一个人,他(她)的“快乐能力”为什么丢失了?能不能重新拾起来?这应该由他(她)自己回答。也许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信念:开心不开心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态度,而不是身处的环境。

  勿以乐小而不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