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

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且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能将五个学习领域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是通过课堂知识教育来实现的。

在每一个学习领域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水平,每个学习水平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水平目标是指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要说明的是,水平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时侧重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但不是说学生在其他水平就不要学习和巩固这些知识和技能。

第一节  运动参与

一、 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意义

运动参与领域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1. 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性质,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身体实践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设置运动参与领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而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又是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益处。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从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活动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锻炼方法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有损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还要教会他们科学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使他们真正从体育活动中受益,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只要跟着教师学就行,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说,运动参与不仅是一个学习领域,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此外,还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有的校长、教研员和教师会问: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是不是“放羊式”教学?我们认为,所谓“放羊式”教学是特指某些教师无任何教学计划、无指导、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自己去玩,这与新体育课程的要求是有本质区别的。新体育课程虽然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但不是说对教师没有任何要求,相反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钻研教法和学法。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要表演者,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有助于激发和保持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产生愉快的体验。

3.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具有载体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直接与体育实践活动相关,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三个学习领域的各种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达成整个课程目标的载体,而且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所有学习目标。相反,即使学生学了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果他们不喜欢体育活动,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所以说,运动参与具有载体作用。

二、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内容的说明

运动参与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所强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同时学会鼓励同伴或家人等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来发展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并建立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如果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能了解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自主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或锻炼方法进行练习,就有助于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从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入手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另一部分是对于学生应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所提出的要求。前者是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重点,强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后者是重视学生对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证。

1.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一领域目标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多半是因为兴趣,可能只是为了找个同伴一起“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的提高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逐渐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有了较明确的健康目标,并逐渐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水平一要求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在水平五要求学生做到“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样就形成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最终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这样一个小学、初中和高中相衔接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一般来说,从兴趣的产生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每个水平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水平目标,而且这些水平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来安排的。例如,水平二的目标是“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到了水平三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水平四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五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对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时的要求,这一目标实际上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学生养成了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绝大多数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且这种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水平六作为一个发展性学习目标,是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要能说服他人进行体育活动,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对于“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这一领域目标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四开始才提出具体的水平目标,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加之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小学生很难理解科学锻炼的有关问题。因此,即使在水平四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只要求学生学会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能运用脉搏简单地测定运动负荷,其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锻炼,懂得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要量力而行。到了水平五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水平六的目标则是“知道如何制订运动处方”,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但并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

三、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

1. 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无兴趣或兴趣不高,他或她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显得更为重要。水平一的目标是“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正是基于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这一点来考虑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喜欢运动,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的是成人化、竞技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是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运动兴趣就可能遭到泯灭,学生可能会厌恶体育课,也就不可能学好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应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经过探究活动、合作活动和自主学习所获得结果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对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以及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是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锻炼

运动参与领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可结合运动实践课进行教学,也可以安排少数课时(如下雨天等)进行理论课讲授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体育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但最终是要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科学锻炼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提高。例如,水平四中列举的具体活动和内容首先是“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这是一个理论性的知识,然后是“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课程标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阶段也同样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 改变评价重点,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而不评价某些易于量化的活动项目,这可能使一些教师觉得难于对该领域进行评价,但是我们只要转变一下评价的理念,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评价的重点应发生变化,如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的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那么用绝对“公平”的量化指标对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对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放在同一学生前后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方面,即看一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他或她在体育的态度和行为方面,以及运动参与的程度方面是否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