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婚嫁习俗


旧时,男女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婚者先由父母找媒人约好,由媒人物色个门户相当、年龄相仿的女子,再由父母认定后订婚。自由恋爱,私订终身者甚少。

订婚前先由媒人向双方父母说合,然后由男方送炮竹至女方家作为初步婚约,未送炮竹者先送庚贴亦可(俗称“发八字”。所谓“八字”,就是男女双方的生辰之年、月、日、时辰、干支)。有的先请先生算命,看看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不合后再订。

在“八字”没有大忌的情况下,再择日子向女方行过门礼,即给女方扯几件衣料,买几样头饰,配上几头水礼(即:鱼、肉、糖、酒及猪肚子、心肺6色礼,堂叔、母舅为4色礼,一般亲戚仅送鱼、肉两样),由媒人和男方长辈配好帖上红纸的担子,礼品上用红线、红纸、红布包扎,并要求人数要成双,处处不离糕和松柏,象征步步高和万年长青,挑着担子送往女方的门上。燃放炮竹后女方以酒席接待,称谓定婚酒,通称“过门”,含南称“小过门”,含北称“送达号”,以示姑娘已经订了婆家。女方在接到男方的庚贴,随后又将女方的庚贴带往男方,此为婚姻已订。县内“箩窝订婚”者较少,青少年订婚的居多,先养童养媳后婚的十分之一上下,订好即娶者少见。

一般订婚后根据双方的年龄及家况再决定结婚的日子,有的过个三年五载,有的等个十年八年,男方在年龄和经济条件成熟时,想在当年迎娶时先在春天接次客(俗称“接春酒”),含南称“大过门”。大过门时男方的亲友也要恭贺送礼,后到结婚时再来一次贺礼。含中含北无此礼节,只到婚期时行一次大礼。而男方在当年中秋节时要“拖酥”,即向女方的主要亲戚送节礼。

在接春酒时男女双方的父母及媒人、证人根据算命先生的推算,在一起商订年内某月某日为婚期,俗称“择日子”。

择好日子,男方将用红纸(布)包缮,在婚前和彩礼一并送到女方家,女方在婚前两天(民间有个逢四不做事的规矩,清明、冬至日不办喜事的习俗)将嫁妆由“全面人”(即夫妻双全儿孙满堂)帮助订好衣、被,拾好梳妆及所陪物品,每件都要放点枣子、花生、糖果、欢团一类的喜庆食品送至男方,此称“普家伙”。普家伙的队伍最前面的(也有走在最后头的)是拎马桶(民间称谓“子孙桶”)的童男、童女,子孙桶内放有筷子和染红的鸡蛋(谐意“快旦生”),随后是扛帐子的,挑梳妆、脚盆、衣箱、被、褥的依次随后。嫁妆出娘家大门和进新房都要过“筛镜”,以避不洁。

此前,男方家内外粉刷一新,每道门楣都要贴上红方纸和对联,窗户都贴剪字双喜。在婚期前日,男方的亲朋都要前来送贺礼,宗族要集体做“号赠子”挂在大边的山墙上。“号赠子”是一块方匾,上插一对金花,披红布花球,下贴中堂和对联。同时也将媒人请为座上客(俗称“起媒、谢媒”也叫“暖房”),这是婚期的首日宴席。席上舅舅为最大。在结婚的当日凌晨(含南有在头天晚上的),男方将迎娶新娘的花轿抬至女方的门前,在门前先燃放炮竹,这时女方的大门紧闭,在内以鞭炮应答。稍过一刻,迎亲的将准备好的18个红包(以红纸包的钱,钱为双数),一包又一包的往门缝里塞,塞一次放一起鞭炮,待至18个红包塞完了(包里的总钱数不离“8”字,如88,188和888元等),这时鞭炮大作,女方才缓缓开门迎进堂上,搀新的将“洗头钱”、“洗澡钱”、“压箱子钱”交给女方后,才坐下喝茶,喝小酒(即以10个小碟摆好的凉盘),随后再吃面条(表示以后常来常往)。

这时新娘在闺房中沐浴,更换婆家带来的“内衣”亦称“生布衣”后,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是婆家的,连裤带子也不例外,梳理完毕准备上轿。在上轿前新娘的脚不沾娘家的土地,与母亲抱头痛哭,俗称“哭亲”。出房门时以口袋铺地,走马鞍子上跨过后,站在一斛米上,盛上一点饭,吃上两口即被兄弟夺下,扎上红盖头再由兄长或弟弟背着上轿。轿内先由婆家带来1只公鸡,娘家在上轿时配1只母鸡放脚下(寓意凤求凰配成双),用一块土基垫脚,表示不忘娘家养育之恩的地方,土基上放一只由婆家带来的脚炉(寓意是婆家带来的温暖),然后鼓乐齐鸣,鸣炮起轿。整个迎亲的、送亲的、抬轿的、搀新的和乐队的人数加起来要凑成一个双数。因为结婚是双喜,千万不能“漏单”。

迎亲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大红花轿,另一种小户人家用的是青布小轿。一路上吹吹打打,十分热闹。轿子在到岔路口时一定要燃放鞭炮,以免婚姻出叉子。每到过桥、过村都要鸣炮而行。有的轿夫们为了讨“喜钱”,在过桥,转弯的当儿将轿子大摆大摇,摇得轿内的新娘呕吐不止。尽管新娘在坐轿时已用丝带束腰也难以忍受那种折腾,所以新娘在出嫁前数日内就要“扣茶饭”,尤其在婚前3日更是扣得利害。轿夫们直晃得送亲的人(大都是新娘的兄、弟)心疼,拿足了喜钱、喜糖,轿夫们才平稳地抬着花轿赶路。花轿要在天亮前到家,到了家门口早早准备好的长辈们在门前以炮竹迎接。这时堂上玩牌、打杂的人都要回避。落轿先将新娘绿鞋换红鞋,后用几条红布口袋轮番垫地让新娘踩着袋子(意思是: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由搀新的搀至堂屋,在早已备好的香案上点燃花烛(花烛必须由男方的舅舅送),拜堂成亲,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由搀新奶奶和童男子搀陪进入洞房,先喝交杯酒,再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时有鱼、肉、鸡子、元子,搀新奶奶先将鸡头给新郎吃,嘴中便说道:“吃个鸡头,事事有人求!”再将鱼尾夹给新娘,随即说道:“吃个鱼尾,顺汤顺水!”吃好了团圆饭,婚礼才告一段落。这里还有一个规矩,凡是属虎的,都不能参与迎亲、送亲、烧香、搀新等活动,连抬轿的都要是“全面人”(指儿女双全、父辈康健)。

到了晚上,上正席,至菜上满圆席时,新郎要由长辈陪伴着上堂敬酒。敬酒以首席(即香案左侧的第一桌)一直敬至最后一桌(尾席),敬酒的次数,都为双杯。

此后闹房(也称闹新)开始,闹新“3天不分大小”,长辈、晚辈都可以找新娘、新郎取闹逗乐,尤其是同辈、同龄的更是闹得利害。

闹新的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以说“好”为主(说“好”的,即一人领头说出吉利的言词,后面的人跟后说“好”),说好的说到哪,新郎、新娘就要做到哪儿。如:“瞧瞧新娘床,新娘床上摆着糖,你也尝,我也尝,一人两包红喜糖”。“瞧瞧新娘腰啊,大红丝带两面飘,红裤带子绿裤腰,一边绑着一包糕啊,搀新奶奶赶快掏哇,你不掏呀,我来掏,不要扭着新娘腰哇”,等等。说到糖就要糖,说到糕就拿糕。

武闹者,即抓着新郎、新娘,罚他(她)当众亲嘴,还将欢团用红头绳子吊起来,要一对新人不用手扶,口对口啃吃它,吃完了才算一个游戏结束。另一种要新娘先散香烟,随后用火柴给点燃,火柴刚着即被吹灭,直到将烟点着才算罢休,有时必须连点数次才行。还有更甚者,将欢团拧碎撒在新娘床上的棉被里,更糟的是将“歪事缠”(植物苍耳子的俗称)撒在被褥上,让其不能坐卧,闹得一对新人整夜不能入睡。

闹新3天(含南7天),待女客散尽后(含南有男3天,女3天的习俗)婚礼才算结束,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完婚”。新中国成立和新婚姻法的颁布实行后,一些繁琐婚嫁习俗也逐步废除,唯有“普家伙”和“拜堂”的习俗仍然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