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远元宵龙灯会


镇远元宵龙灯会,是镇远人极其喜欢和非常热闹的民间传统文化,它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镇远元宵龙灯会,2007年5月29日,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镇远元宵龙灯会俗称玩龙灯,所玩龙灯分为彩龙、滚龙两种。其中,滚龙又叫硬龙。每年正月初三以后开始制灯,初八出灯,十五元宵午夜结束。十六、十七夜晚接龙灯入宅闹寨,祈求龙王赐福。硬龙制作包括选竹、破竹、锯料、扎筋、上节、编圈、围布、涂彩等十几道工序。用竹条捆扎龙身、外围彩绫,涂上各色印记。有龙身龙头、龙宝。龙长短不一,最长的有30多节,特点是:龙头雄俊昂扬,龙身浑圆强壮,龙尾翘立飘逸,龙身披彩色布绫,尨腹点纸扎油灯。敲打激昂锣鼓,催动助兴,条条巨龙栩栩如生,上下翻腾,气宇轩昂,红光闪烁,耀眼夺目。参加玩龙灯的都是镇远城关的各方百姓,各个龙灯队筹划周密、管理严格,推献出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龙头,统一指挥玩龙灯。各队玩龙灯、花灯、牌灯、划旱船、踩高跷、耍贝壳、舞狮子、歌舞表演等十几项民间传统艺术。单位、商家、住户纷纷,摆放糖果,鸣放鞭炮,热情接灯,人山人海。整个镇远城火树银花,一片欢腾,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海洋之中。

元宵龙灯会是镇远人极其喜爱和非常热闹的自娱自乐节日,是古城奇特、长盛不衰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镇远龙灯历来已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很有名了,镇远龙是镇远人用篾条编制的,俗称硬龙,表演起来力量感十足。每年春节期间,镇远县12个社区都要进行龙灯表演。各个社区的龙灯通常在正月里要游走每条古街古巷,祈祝丰收、驱赶邪恶。

玩龙灯又叫龙灯会,表演活动都在夜间进行,是古城百姓每年春节期间自发组织举办的大型民间艺术节。玩龙灯长达半个月,参加玩龙灯的有镇远城关的各方百姓。各个队组筹划周密、管理严格,推选一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灯头,统一指挥玩灯。正月初一至初七,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正月初八,各队将陆续出龙亮灯,灯头提灯率队,依次为横幅旗幡、竹编鸟兽牌灯、纸扎造型花灯、鼓乐演奏、踩高跷、划旱船、耍蚌壳、舞狮子、玩龙灯,歌舞表演等十多项民间传统艺术。正月十二,各队亮灯后,手举若干灯笼火把,开始玩龙灯。不少单位及家庭在门前摆上烟酒糖果,鸣放鞭炮,热情接灯。应邀队组接受馈赠,便在接灯处围成圆圈,纵情展演各种技艺和节目。随后是舞龙表演。

镇远龙是竹编硬龙,龙头雄俊昂扬,龙身浑圆强壮,龙尾翘立飘逸,红黄蓝紫,色彩各异,长达二十多节,腹内点燃油灯。舞龙壮士身着各色古装,头系布巾,英姿矫健,动作敏捷。举柄挥舞起来,龙口衔宝,上下翻腾,形同真龙,栩栩如生。观灯者此时兴起,用爆竹礼花射龙助威,只见龙身在火海云涛中时隐时现,抗争拼搏,场面壮观精彩,震撼心灵。玩龙结束,父母带着幼儿穿过龙身,祈求龙王爷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正月十五入夜,各龙灯队到达街道指定地点。这时,十多万县内外及国内外观灯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云集古城。家家门前挂红灯,幢幢高楼飘彩旗,人山人海波涛涌,大街小巷喜盈盈。八时整,元宵灯会开始,上千人的龙灯队同时表演,各施其艺,大显其能。锣鼓声、音乐声、鞭炮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回荡夜空。整个镇远城火树银花,金光灿烂,掌声雷动,一片沸腾。午夜时分,春节龙灯会民间艺术节在涌动迭起的高潮中落下帷幕 。

羊坪镇玩龙灯:

村寨都有玩龙灯的历史,旧时称为“灯院”每年春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是玩龙灯的时节。一般是过了正月初一,逢属“水的天开始出灯出灯有出灯议式”。到过了正月十五又逢“水”的天化灯,化灯又有化灯议式。玩龙灯以龙“为主”,伴之有“鲤鱼精”、“蚌壳精”、“蝴蝶、对虾、猴子翻果、走马灯、鲜艳多彩的花灯、牌灯等。玩龙灯,少则30 人以上,多则上100人。入夜以后,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和各种彩灯都点上蜡烛,灯火通明,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每晚从天黑要玩到天亮,要走好几个寨子,一寨连一寨,一户挨一户的“接龙”有的寨子还要“讨灯酒”。

龙到每一家,主人要点上香火蜡烛,摆上“敬茶”、糖果粑粑、酒、红钱(多少不限)等物后,站在大门边放鞭炮迎龙。龙灯依次绕堂屋一圈,这时,龙灯里的随龙“歌手”。也称“讲话吉语”“讲敬语”大意是视主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大发大旺。若遇有的人家是新添贵子、新造华居等,还要“开财门”摆上月月红,还有的吉语是恭贺主人的房屋修得好,还有的是“盘歌”,歌手与主人以歌的形式盘问龙灯根源、地方风物、历史故事等。非常优雅动听,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当每逢一个大的院坝里,就要进行“耍龙”,锣鼓使劲的敲、鞭炮越放越多,龙玩得越起劲,越好看,一片火树银花,人们互不能语,凡玩龙灯的寨子,你的龙灯来我寨,我的龙灯去你村。一方面看谁的龙灯扎得好,画得好,耍得有艺术,二是互相走访,增进民族团结友爱。在乡下,一般玩龙灯,寨与寨之间相互的灯在路上和寨中尽量避开,互不相逢,若万一相遇时,龙头不得高于对方,只能互相平平而过,为了避免扯皮矛盾,一般是以老人上前提灯龙。

羊坪镇玩龙灯相传起派于唐代,羊坪境内玩龙灯的历史起源无法查考,只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被列为“四旧”被禁止,1976年以后,重新恢复这一活动。按照当地的民族习俗,认为玩龙灯可以兆吉祥,可以“消灾、灭祸、除瘟役”。如果一个玩灯的村寨几年不玩灯,将会出现“不祥之兆”。为了赢得龙赐吉祥,有的人家要扯龙胡子(龙髭)抱鸡崽,要讨玩龙的白蜡烛点亮,讨搭龙的红布给儿童捆腰带等等。是寄希望于龙的好运。

青溪镇的龙灯与镇远古城、羊坪镇的龙灯大同小异。

镇远古城元宵龙灯会流程

镇远古城“玩龙灯(耍龙灯”的场景,那绝不是北方的庙会可以比拟的。它是在晚上进行的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那个场面,人山人海,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每个人,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中,即便是过后回到家中,心情也是久久都不能平静下来的!

在镇远古城玩龙灯那几个晚上,每条街都是遵循“戌时出灯”习俗(也就是下午七点起),这是由于这时的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只见镇远到处都是烛光摇弋灯火通明,所有临街的商铺及居家,家家的门斗上都挂着各式灯笼,加上街面上早已排列有序整装待发五彩缤纷的各种灯饰队伍,以及镇远古街两边拥挤的人群,给人一种无比喧闹、喜气洋洋的莫大陶醉感!

排在队伍最前边的是灯笼队,灯笼队里有各种风格各种样式的灯笼,但都是竹篾扎纸糊且上了色,里边都点上了“草鞋板烛”,显得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镇远古城的这支队伍一般都较长也庞大,因为是群众性娱乐活动,巴不得大家都参加,你只要觉得你扎的这只灯好,就可参加到队伍里来,一旦来了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天,除了草鞋板烛可以向该队领取外,其它的都要遵循自修自理的原则。

走在花灯队最前面的是“鸣锣开道”锣鼓组,就像古时候朝廷大官出巡那样,两人抬一面特大的铜锣,后面那位操一大锤,一边走一边不紧不慢地“哐——、哐——、哐——”敲着,他的后面就是“年时灯”,这年时灯扎得较高大,当年干支纪年是什么就扎什么灯型,但一般只扎头型,如今年是“龙年”就扎的是个龙头,由于头型较大,里边多点着多支草鞋板烛,再往上点就有一块贴金的街道名纸匾,如果这支龙灯队是镇远古城兴隆街的,上边就贴的是“镇远古城兴隆街”三个金字;接着就是由八个汉子举着排成两列的巨型金字方灯,一边是“国泰民安”,另一边是“五谷丰登”。后边又是八个汉子举着的八面纸彩旗,旗旗伞伞的,把镇远古城里这整个队伍的气势都烘托起来了。

腰鼓队

腰鼓队上场了,全由化妆的女子组成的腰鼓队也毫不逊色,阵容壮观且奇特。说他壮观是讲队伍大人多足有七、八十个;说他奇特,是讲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镇远龙灯洋鼓队,有三排,每排三人,每排中间都是大洋鼓手,两边各有一位鼓手。

大洋鼓的鼓点是:嘣嚓,嘣嚓,嘣嘣嚓!嘣嚓,嘣嚓,嘣嘣嚓!

手鼓的鼓点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紧接着是镲队,这也是个奇特点,一般常见的腰鼓队只配备一名镲手,相当于领队,但这里却是由二十来个镲手组成专门的队列,当她们用手中带着彩绢丝绸飘逸的镲,在镇远古镇的空中挥舞出夸张的弧线时,犹如那千手观音的妩媚舞姿!接着才是腰鼓队,只见这五十来个婀娜多姿的女子,挥舞着手中带着丝绢的鼓棒,和着前边女子镲队的点子,以“进三退一”的步式行进着!

踩高跷

下面就到了龙宫队。首先是划旱船的,有四个角色,前边是扎着白头巾的青年小伙子,用手中握着的、带有大红绸飘带绕片(就是划船的“桨”,镇远古城人把它叫成“绕片”)在前边沿着S形舞步行进着,接着就是挎着纸竹彩船伴着舞步并抖扭着身子的“乘船女”, 船边还有一个扮作蚌壳精的女子作陪衬,后边紧跟着就是化妆成掌舵人的“老艄公”, 这老艄公时不时还用手去掳掳自己嘴上那夸张的胡须!这个龙宫队没什么太起眼的项目,这“划旱船”就算是主题材了,剩下的就是分别装扮成龙女龙虾乌龟海蟹,虽然人数不少,但唱词腔也与花鼓彩调队完全一致,所以场面不是那么火爆。

由于下边接着就是镇远古镇最经典的耍龙队了,所以人们的眼光早已斜视到后边去了。

镇远古街—龙灯表演

元宵龙灯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看点。镇远古城这龙扎得大且还较长,说它“大”是指龙身粗壮,整条龙的“节数”就多,这样的龙有二十来节,这样就显得队伍庞大。整条龙最复杂就要数龙头了,望眼看去,那龙头上两只带叉的犄角向上翘着,张着血盆大口;两只眼睛由于安了小镜片,还会反光;特别是龙鼻子上的两根长须,上边安了两科绒球,摇摇晃晃,使得整个龙活灵活现的!

为了与长龙协调,龙头扎得高大雄伟,但支撑在地上时又不能高过耍龙头的人,否则耍起来就很费劲!一般的,除了龙头,龙身支撑在地上时,与耍龙人平肩高最省力。龙身以节为单元,这“节”实际是一个支撑架,在锄把般大小的木棍的一端插上像猪仔箩似的竹笼,里边有插草鞋板烛的孔,点上草鞋板烛就显得灯火通明。从龙头到龙尾,用三四根大楠竹片辫成龙脊背,在编辫龙脊背时,每间隔一尺左右都要加编并固定一个蔑圈,每隔两米左右就将“节”安上去,龙肚两边也由楠竹片绑牢,再用两块长长的、能透光的黄布把整个龙身裹起来,但上下两面不能裹,上边要能让草鞋板烛烟出去,下边要能让空气进来。在作为龙身的黄布上,用削成月牙形的苕(镇远古城将红薯称为“苕”)印上颜色作为“鳞甲”,龙尾扎得有些夸张,就是故意把尾巴搞得长长的,在“耍”时,好用其扫向人群,以维护场地的宽敞!

龙灯队伍

在每支耍龙队的队伍里,高手是最前边耍“绣球”的与耍龙头的俩人,耍“绣球”的要会“逗”,耍龙头的要会“随”。龙头在前边绣球的“勾引”下要能及时“追随”;耍绣球的还要会“清场”,要善于在那人山人海、相互簇拥的地方划出足够的活动场地来。只见他举着会旋转的绣球往人群边慢慢的平扫过去,街边围观的人群就忙不迭的纷纷往后靠,只要他这样一引,龙头随之一跟,后边的龙身自然就沿着这个弧线跟进了,当绣球划拉到空中时,一条由彩灯组成的美丽弧线就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就这样,绣球带领着整条龙,在在镇远古镇街道的空中划出若干条美丽壮观的彩虹!

这时只要你站在旁边,就能明显感觉到由大楠竹绑扎成的龙身在扭曲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伴随着低沉而又宏大的“咚——,咚,咚——哐!咚——,咚,咚——哐”鼓乐声,夹杂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撼着欢腾鼓舞的人群!周围人群尽情的喊着、叫着;放竹嘘花的尽直把那缤纷的焰火筒对着龙身一个劲地摇晃着,所到之处,如同一道闪烁的星光瀑布从天而降!放黄烟的则将竹筒对着龙身不停的平行摆动,使得那黄烟在龙身上缭绕,让人感到这条巨龙好似在云雾中上下翻滚,加上时不时“统——统”铁炮声,那场面简直就是在大闹天宫。

龙灯街头表演

在耍龙队伍到来时,“接龙”则又是一个高潮。镇远古镇临街的单位,如想把龙队请到自己单位的庭院里去“耍”,增加本单位的喜庆氛围,只要在单位大门前,事先摆上香案桌,点上大红烛,准备有充足的鞭炮、嘘花及黄烟,当龙快到面前时,点响“迎龙炮”,那耍绣球的就会将龙引进这个庭院里!这时,只见无数的人群簇拥着大龙涌进这单位的庭院,形成又一个喧闹而又欢快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