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过年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吃喝玩乐的极致演义。巢湖人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进入年的氛围,除夕和大年初一达到高潮,直至正月十五过小年。过年的过程,涵盖着祭灶王、大扫除、办年货、贴春联、吃年饭、压岁钱、守岁、拜年和闹元宵等元素。

过年:从吃送灶粑粑开始

今年1月26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为传统的祭灶日。这天早上,无为县城程老太给在巢湖的女儿特意打来电话:“今天是小年,都吃了粑粑吗?”得到大人小孩都吃了的答复,她满意地说:“吃了就好,不吃粑粑不长岁哩!孩子吃了粑粑,长岁懂事啦!”可见,巢湖人过年,是从吃送灶粑粑开始的。

祭灶日为祭灶神。灶神与灶台有关,灶台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锅台子,或称锅灶。过去凡砌锅台,都在竖烟囱时砌上一个长方形凹口,寓意“灶王台”,平时放置火柴,过年时贴上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又叫“送灶神”,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种习俗,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巢湖人送灶神有“官三民四”之说。

过去,腊月二十三,宫廷至县衙均有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民间,祭灶则可延续至腊月二十四。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人家一年中善恶情况。家家户户遂多用瓜果糖饼等祭灶,为灶王送行,以求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家庭平安,幸福美满。在我市巢南和无为、庐江一带,每逢祭灶日,普遍都做粑粑,放置“灶王台”供奉灶王,故称“送灶粑粑”。

制作送灶粑粑为混合的籼米粉和糯米粉,一般比例为7∶3,用瘦肉和佐料作馅,包制成扁圆形的粑粑坯,蒸熟即可食用,也可略加油煎,软而不黏,清香可口。过去一般都把第一锅粑粑用来祭灶,然后点上香火,燃放鞭炮,欢送灶王上天,颇为庄重而热闹。送灶王仪式后,全家人就可进食粑粑了。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专门举行祭灶仪式了,只是在腊月二十三,家宴会比平日丰盛一些,俗称过小年。但在无为、庐江城乡和巢南,至今仍保留吃送灶粑粑的传统习俗。每当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人们依然精心制作送灶粑粑,不过很少用来作为祭品,只是作为自家享用的节令食品罢了。

掸尘:步入年的旅程

讲卫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年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王后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就是年终大扫除。扫尘在巢湖叫“掸尘”,居巢区至今还有“七掸金、八掸银”之说,即在腊月十七、八,就开始打扫环境,腊月二十七、八,再集中搞一次卫生。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内院外,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是除旧布新的气象。

打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清除了,就清除了起火因素。人们在这几天,还集中理发、洗澡和洗衣服,意在除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来年图个吉祥如意。

年货:过年的硬件

过去把过年与庆丰收结合在一起,所以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很看重。过年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要买很多东西,吃喝、穿戴、用具、玩具等等,统名之曰“年货”。

吃喝饮食类是年货中的重头戏,要把主食、副食、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统备齐。一般家中也要备齐三五天食品。因为过去正月初一至初五商家不开业,万一缺少了什么临时是买不到的。像在巢湖与合肥交界的浮槎山麓村民,过去平时购物到方集、清涧赶集,而办年货则必须上街到柘皋。每逢腊月二十七、八,采购年货进入高潮,购物大军熙来攘往,挤得柘皋古镇水泄不通。鞭炮、灯笼和年画、门对子,与烟、酒、糖和年糕、欢团等一样不可或缺。

每年办年货,巢湖各大城镇,只见大街两侧的店铺,大都在门前设摊,把商品摆出来促销,摊贩则在马路两旁摆出一行行货摊,吆喝声,砍价声,好不热闹。置办年货,感受年味,不失为过年前的一大乐趣。

春联:过年的象征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更被外国人视为中华全民族的文化大餐。春联,俗称“门对子”,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过去,每逢春节总要更新桃符。王安石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件事。据传,五代后蜀主孟昶曾于大年三十在桃木板上书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明朝朱元璋于除夕前传旨,京城人家过年门上须加春联,并在微行时替一家阉猪的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节贴春联便沿袭流传至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有吉祥和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过去最为普及的春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联意吉祥,受人喜爱。贴春联的初衷是图个吉利,忌讳消极悲伤的内容。如“千古”一词,既有长久也有死人的意思,为春联用语所忌。巢湖人过年室内外挂年画、贴春联,在农村连牛栏猪圈都见红。若遇丧事服孝,第一年贴蓝联,第二年贴黄联,第三年服丧期满才恢复贴红联。

在旧社会,穷人有一副春联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说的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一些欠租欠债的穷苦人,年前外逃躲债,直到大年三十夜才敢回家。因为过年贴上春联,债主就不好登门逼债了。巢湖流传躲债谚语云:“二十八把嘴答,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拱拱手。”在生意场上,如今还留有“年前催结账,正月不讨债”的习俗。

年饭:团圆的大餐

除夕的晚餐叫年饭。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叫大年三十,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其间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吃年饭是过年最重要的元素。巢湖人过去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现在是“千里万里,回家团聚”。年饭也称团圆饭。回家过年为的就是吃上一顿团圆饭。贴上春联,放过鞭炮,年饭便开席了。俗话说,“一年三百六十五,三天年不能苦。”毋庸置疑,年饭都是家庭顶级盛宴。一般要上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上十二碗,则象征“月月丰盛”。每家菜肴品种各有不同,但有一道菜“辞岁鱼”,都是年饭必备,又都是不动箸的,意图“鱼”、“余”谐音好彩头。巢湖年饭辞岁鱼用鲢鱼最为普遍,以求“年年有余”。另有鳜鱼寓意“富贵有余”,鲫鱼则意“跳龙门”。

在巢湖吃年饭,家人相聚不全,如有外出未归或病卧不起者,席上虚备杯筷,以示合家团圆。年饭要煮多煮硬,连吃三天,以示丰盛,一年硬似一年。年饭忌吃锅巴,以防铲底致穷。大年初一、初二,不宜另再淘米做饭。有的至年初三煮一次午饭,名曰“送年饭”。

压岁钱:小孩相思一年的红包

吃过年饭,大人就给小孩发压岁钱了。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以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只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星斗等图案。至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则喜欢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巢湖有句俗话:“大人忙种田,小孩望过年。”小孩过年最大的盼头,莫过有吃有喝还有压岁钱。过去,穷人家孩子压岁钱多具象征意义,过年所得压岁钱不少,年后又被父母回收,被要求上交“大票子”,手中仅留几个零钱。现在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语,压岁钱多多益善,且为己有己用。

守岁:融合家人的心灵

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全家人彻夜不眠,坐守聊天,谓之守岁,俗称熬年。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哪得梦魂来。”过去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巢湖人过去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往往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吃饭席上,任何人不得讲不吉利的“破话”。有的怕小孩出口不吉,饭前用草纸揩嘴,事先给予警告。通常还用红纸写上“童言妇语,一概不忌”字样,贴到墙上,以备化解“破话”。吃过年饭,将“封门大吉”、“开门大发”的红纸封条,贴成十字叉把大门封起来。大门封后全家人不得外出,外来人也不得进家。此时至三天年,忌将污水污物倾倒门外,以防财气外泄。忌动刀剪利器,以防口舌不断。守岁属于家人团圆欢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边吃边聊,谈天说地,大话人生,直到天明大年初一。过去,家境贫寒者守岁时,小孩会攀比富家子弟,想吃穿好一点,过年不愿穿有补丁的衣物。父母会劝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又说:“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就是说一件衣服要准备穿上头十年,规劝孩子过了年还得过苦日子,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奢望。

现在,人们过着幸福新生活。所谓守岁,则是吃罢年饭看春晚,共候敲响新年钟声,燃放迎新鞭炮。

拜年:让情意交际飞

过年一项重要的活动是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之风始于汉代,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民间互访拜年,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走亲戚拜年。须带礼物,跪拜长辈,可以逗留玩耍吃饭。二是感谢性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三是礼节性拜访。如到同事、朋友家拜年小坐,平辈只须拱手相揖,如系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四是串门式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过年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寒暄两句客套话,无需过多礼节。

巢湖人拜年,大年初一,三五成群出门给长辈亲友拜年贺年。大年初二,一般是女婿到岳父母家,甥侄到舅父家,内侄到姑父家拜年。夫妻婚后第一个春节拜年,忌在女方娘家同房。过去拜年,确定在大年初一,提前为“拜早年”。现代社会拜年趋于超前,除单位组织走访慰问和“团拜”外,个人通过打电话或发短信便捷式拜年,往往是吃过年饭,边看春晚边拜年。有的在年饭之前,就逐一电讯拜年了。晚辈给长辈拜年,要带上糕点烟酒等礼品。巢湖名点有,无为襄安、陡沟的酥糖(含山运漕、东关一带则称“东糖”),居巢区烔炀、和县雍镇的玉带糕,以及庐江小红头。俗话说“正月拜年,二月赌钱,三月做田”,拜年活动至少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再迟谓之“拜晚年”。所以巢湖有“有心拜年,端午不晚”的俗语。

闹元宵:灯会玩得心花放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巢湖人过元宵节,朴素之举是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由于历代在元宵节期间有玩灯观灯的习俗,故正月十五又称灯节,玩灯称之为“闹元宵”。

巢湖灯节“闹元宵”,又叫灯会。每逢正月十五,四县一区城乡都有民间灯会活动,喜庆新春佳节,祝福来年吉祥。其中柘皋元宵灯会,据传已有200多年历史。灯会通常共有三夕,自正月十三晚试灯,至正月十五晚辞灯。玩灯主要有龙灯、狮子灯,杂灯包括花挑、鱼灯、虾子灯、荷花灯、车上轿和旱地行舟等。一种俗称“土擂子”灯,扎制成长形独轮车,一男一女表演上坡、下坡、过桥等动作,象征女婿偕妻到丈母娘家拜年情形,诙谐有趣,颇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一队玩得好的灯,通常会有村庄“请灯”。“请灯”者与灯主约定玩灯日期和路线后,“接灯”进村,村上家家户户披红挂灯,礼炮欢迎。玩灯挨家逐户,尽兴表演。“收灯”时,不免一场盛宴款待,共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柘皋玩灯最为壮观的当数玩龙灯。龙灯分“滚龙”与“彩龙”两种,都由七、九或十一节组成。滚龙分青、黄两色,旧时忌扎红龙、白龙和乌龙(被认为红主火灾、白主水灾、乌主风灾,会造成年景不好)。彩龙又称“柴龙”,龙头缀以各色彩绘、彩纸,龙身各节以彩带相连,舞动起来,锣鼓伴奏,好不热闹。正是:欢天喜地闹元宵,心花怒放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