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依族石板房


石板房是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形式。因贵州西部山高谷深,山势陡峻,且岩石较多,居住在那里的布依族人民依山就势,就地取石垒砌住房。住房除内部檀、椽、构架用木材外,屋面、墙体及隔墙均由石块及石板构成,俗称“石板房”,村寨也俗称“石头寨”。

多元文化的贵州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贵州”名称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约在万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远古文化。

贵州地质地貌复杂,境内山脉连绵不绝,气候温暖潮湿,“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它的真实写照。贵州有着3900多万人口,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世世代代居住着布依、苗、侗、彝、水、瑶、仡佬等少数民族。区域复杂的地理空间、多元三角的民族构成,造成了各个文化生长点的分散,交通不便令各个独立的文化生长点之间缺乏交流的机会,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民俗传统。有些传统很相似,如对歌,它是苗族、侗族、瑶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最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歌内容极为广泛,对歌的形式也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当农闲之时,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对歌会。有些传统则是民族特有的,如:“吃牯脏”,是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摆手舞”是土家族娱神娱人的一种宗教味浓厚的民族舞蹈等等。此外,贵州境内各民族的婚丧嫁取礼仪以及节日禁忌等习俗也不尽相同。

贵州民居总的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贵州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生活环境恶劣,历史上生产力落后。虽然有过民族的大迁移,但近百年来各个民族的居住空间相对稳定,于是复杂的地理生存空间和众多的民族导致了民居文化形态的复杂多样。“地无三尺平”决定了贵州建筑要能适应这种山地的居住模式,“天无三日晴”决定了这种居住模式应选择架空而居的居住形式,以解决防潮、通风及虫害等问题。

在这里,各民族的建筑特色鲜明而又相互融汇,建筑材料也大量使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如竹子、石板、木材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使人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生长出来的建筑。小的几户或几十户形成一个村子、寨子,大的有近千户。有限的资源限制了人口的更大扩张,山地的地形限制了这种聚落空间的扩展。

布依族的石板房、苗寨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以及彝族的杈杈房等,不仅以优美个性的民居形式为建筑界所欣赏、赞叹,更作为贵州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逐渐向不同行业的国人乃至世界各地人士展现其卓越的风姿和动人的艺术形式!

黔西南的布依族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布依族的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布依语同骆越语相近,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 骆越人称母亲为“米囊”, 布依语称母亲为“乜”。许多布依村寨或附近的山坡、田地名称,均以古骆越语的委、平、洛、坝、纳、浪、板、巧、岜、冗、者、央、内、打等语音为词头命名。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尊重民族意愿,在1953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代表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会议上,根据布依族自称的历史,以“濮”与“布”、“越”、“俚”与“依”读音相近,统一用“布依”为本民族的族称,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目。

在布依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上形成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战争、移民、贸易、避难等。据史志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清乾隆、嘉庆年间招民垦种,咸同之后开通商路等,江南、湖广及四川等地迁来居民不少。这些移民中,有一些与当地土著通婚,而后成为布依族。

布依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长期使用汉文,解放后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在部分布依族地区推行。

布依族有254万多人(1990年),其中90%以上居住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属云贵高原的东部。

布依族地区是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亚热带岩溶化高原,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布依族聚居区,苗岭山水横贯其中,山的主脉由西向东延伸,支脉绵亘全区,主峰云雾山在都匀、贵定之间。西北部有乌蒙山,由滇延伸至黔,海拔多在2500-2800米,其中韭草坪达2900米,是贵州高原最高峰,也是贵州高原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起伏,海拔落差大。布依族地区属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如花溪附近的镇山布依族石头寨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广大的布依族住地,山多石头多,而且多为水成岩。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利用当地的石头建起了一座座美丽的石板房。

布依族民俗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故事、寓言、谚语等,舞蹈主要有《织布舞》、《狮子舞》、《龙舞》等等。铜鼓是布依族人民十分崇敬和珍视的传统乐器。布依族的民间纺织业发达,蜡染和扎染则是民间久负盛名的印染工艺。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传统纺织品线条粗犷、风格淳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人死后棺葬。布依族民间以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为主,也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布依族女性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多穿短襟长裤,配有阑干花纹装饰,也有穿裙的。喜欢蜡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盘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

内木外石的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的民居丰富多彩,不仅有石板房,还有茅草房、夯土房、吊脚楼等,其中石板房更有特色。布依族男子,就像布依族女子能纺织刺绣一样,人人都会石匠活,一家砌屋,全寨相帮,只有关键的地方,如刻龙雕凤、镌字才去找老石匠。砌数米高的墙体,不用任何胶粘剂照样稳固。贵州的石板房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集中的地区:一个是贵阳市周围的郊县;另一个是安顺地区的几个县。从造型上看,贵阳附近的石板房为悬山式,而安顺地区的石板房为硬山式。安顺地区的滑石哨寨和花溪附近的镇山石头寨更以其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及聚落形态,成为石板房中的典范。

布依族的村寨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缓地带,周边环境优美,村寨内外古树参天,溪流环绕,果木成荫。村寨利用地形的高差,选择宅基并靠山而建,发挥山地竖向组合的优势。建筑物的朝向也顺应地形的变化,平面灵活多变,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体现山地建筑的风貌。

村寨的道路沿山势呈环状布置,数条沿坡蜿蜒而上的小道,道路的交叉处常设有大小不等的开敞空间。从远处眺望寨内的单体建筑,有疏密相间的屋顶、墙体、曲折的小路、高低的坡坎,天然石壁,掩映在葱郁的古树翠竹之中,醒目的灰色和土红色的石头墙与浅色的石板屋面相互衬托辉映,构成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朴实而又自然的景象。

石板房建筑多为两层,下层饲养牲畜猪、牛等,上层住人。如安顺地区的滑石哨寨距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不到两公里,瀑布的上游溪水蜿蜒地流经寨子的附近,村寨坐西朝东沿坡地布置,层次非常清楚。

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也使村寨的内部形成了一些有趣味的小空间:有高低错落的石台,那是实用与美的统一;也有曲曲折折的村路,峰回路转。

在贵州的花溪、镇宁、安顺一带,山上到处都是水成岩,岩层外露、硬度适中、节理分层。既有1.5至5厘米厚的片石,也有50到60厘米厚的片石,也有50到60厘米厚的块石。较薄的片石又称“合硼石”,可进行不同规格尺寸的切割,更多用于屋面。合硼石岩层每层厚度极薄,薄厚不一的石头使得布依族的建筑从屋面、墙体到房基都是石头建成,就连寨子里的小路甚至山上梯田的围合全部采用山上的石头。

由于石板房的结构形式是“内木外石”,柱子需要粗一点的木料,而穿斗式的梁架部分所需要的木料就比较细了。

石板房铺地用的是石板,楼板是石片,水缸则用大块石板拼成四方体,牲口槽也是用石块凿成,厕所从下面的粪池到上面的蹲坑、墙壁和屋顶也都是石板的。石桌、石凳、石缸、石臼、石磨、石灶台显示出原始、古朴的土著文化特点。石头的色彩在灰调子中呈现出白、蓝灰、浅土红等色相。

布依族的建筑平面比较简单,大多数为一明一次间或一明两次间。一明一次间的,堂屋的前厅是家庭生活起居的空间,后部隔出一小间用来做厨房,右侧次间分为前后两间用来居住; 一明两次间的,堂屋的前厅是家族生活起居的空间,后部隔出的小间用以住人或存放杂物,两次间也分前后两间,前间用作火塘或卧室,右侧的后间作为卧室,左侧的后间则多用来做厨房。布依族的民居通常利用阁楼层的大面积空间储存一些杂物。有的民居利用地面高差,前半部不填,用作牲畜饲舍。民居也有一些更多分隔的,其平面布局形式略有不同。

虽然布依族的民居外部看上去都是石头建成的,但它的真正结构部分却是由木结构支撑的,继承了我国木建筑的优良传统。建筑四周看似牢固的墙体并不承重,而是木构架支撑着楼板和房顶,以传统的立巾屋架为主,单排屋架由柱、瓜柱和穿枋以卯榫连接组成。

石木结构建筑多分布在黔中、黔西南、安顺等地区,材料是石料和木材。石头民居的木构房架都包在墙体里面,对木材选择裕度比较大。房屋的承重结构是穿斗式木构房架,石料只作围护结构和屋面防水材料。

块石多当作墙身材料,按不同叠砌方式又分为乱毛石、平毛石、方整石数种,外貌自然朴实而又富于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由非承重石墙承重墙体发展。单层或多层石墙承重的石结构房屋可节约木材,降低造价。安顺地区的石头寨石板房大都属于此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建筑体系在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几乎都有。其构造与其他民族基本相同。以传统的立贴屋架为主。单排屋架由柱、瓜柱和穿枋以及卯榫连接组成,常见的有三柱二瓜、五柱四瓜,大进深的房屋由七柱六瓜的屋架组成。采用木楼楞、木地板、木墙板。屋面有青瓦、石板、树皮、茅草等多种,多为双坡排水悬山或歇山屋顶。花溪附近的镇山石头寨石板房大都属于此种形式。

布依族建筑的墙体都是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基本都是石块砌墙类,石板镶嵌墙很少。岩石砌墙有的采用天然采集的块石作干砌或浆砌,外表层不作任何加工处理,显得非常粗犷自然;或是用加工得整齐的叠砌在一起浑然坚固。石板片墙体的砌筑,也有着自然的旷野之趣。石板的用料厚度也不尽相同,一般为2~10厘米。从墙体的砌筑方法看,墙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壁头墙,一种为砌墙。“壁头”是当地人对镶嵌石板的称呼,也就是木构架的柱枋之间镶嵌上3厘米左右厚的一块块长方形石板当作墙壁。镶嵌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将尺寸恰好合适的石片放入柱枋间的空档,然后在石板内外两侧边缘处钉铁钉进入柱或枋,铁钉钉入一半,露出的一半可以固定石板。砌墙就是用乱石片像垒砖头那样,砌成的40厘米左右厚的墙体。

当片石上下表面平整时,砌筑的横缝结构致密。不用砂浆叠砌的片石墙体,在光影下呈现稠密的凹凸不平状纹理,外形朴素轻巧,给人以自然朴实的美感。

宛若鱼鳞的板材屋面

布依族石板房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屋面了。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悬山顶式,屋面均为双坡排水。有些布依族的村寨喜用裁切得比较工整的鳞状屋面板,每块石片的厚度为2厘米左右,高低叠压,错落有致,宛若鱼鳞;也有的则是形状各不相同的天然板材,将这些不同形状的乱石铺得像瓦片一样,而又不至于叠得太厚,这也正是布依族人民的智慧所在。石片在屋面形成自然的弧线,利于排水,而不用像瓦片屋顶那样留出排水沟。

屋脊也不用脊瓦,而是将屋面一侧的石片伸出,压住另一侧石片,然后再在屋脊上像瓦一样砌上整齐的石片,形成一道屋脊。屋顶每个坡面的边缘都用较大的石板,中间部分用稍小一些的石板。这样既利于形成屋面曲线,又牢固结实,不易被风掀掉。有些屋面会把某块石片换成玻璃有利于采光。不过屋顶上的石片十年左右要翻修一次,将风化的石片换掉。
屋顶薄石片,巧布成的任意鳞纹,自然天成,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房基:民居依山而建,一般都有较高的台基。依坡而建的住宅前部台基兼作挡土墙,后部高出地面30~50厘米,四周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内部填土夯实找平。饲养牲畜的民居顺着石头路上的台阶直接进到室内,牲畜间与室外形成半地下的关系。室内地面用石板铺砌,既平整又防潮。

门窗:门的四周用整块的条石砌成,下部留有较高的门槛,洞口尺度较小。窗的洞口开得也偏小,洞顶做成尖拱、圆拱、石过梁等不同形式,有单个洞口也有并列洞口。

少数民居的门以一侧的门轴为中心,向内偏转了45度,不仅有效地遮挡了过往人流的视线,而且使门口形成了一个很有趣味的小空间。这种适宜的处理手法与四合院中影壁对视线空间的限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装饰:石板房的装饰重点是在山墙的挑檐处作象征吉祥的“龙口”处理。正立面的“龙口”加工精细,墙角的石柱有整柱,也有接柱,均精细雕凿,与挑出的龙口、墙面配合,显得粗中有细。石板房整体的装修朴实、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演进,布依族的石板房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着。局部的布依族村寨已渐渐立起了全国可见的白瓷砖二层小楼,有的村寨开发了旅游资源,很多房屋只保留了屋面形式,实在令人惋惜。不管怎样,传统的石板房建筑中确实有很多我们现在设计也需要的理念和手法,精彩的布依族石板房不愧为我们民族建筑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