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爵士入门(1)


     古典音乐与爵士乐有很多不同。从音乐上讲,古典音乐强调旋律,爵士乐强调节奏;古典音乐大都严格地按照十二平均律法则调音和演奏,爵士乐则有其特殊的“蓝调”(Blue Note,指比大调音阶中的III音和VII音略微降低不到半音的音);古典音乐的演奏者都是照谱弹奏,爵士乐则以即兴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乐手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演奏方式上讲,古典音乐大都在音乐厅里演奏,听众须正襟危坐,不许出声;而爵士乐却大都在飘着烟味和酒气的小酒吧里演奏,听者往往人手一杯啤酒,边听边摇头晃脑,脚上还打着节拍,精彩之处还要叫声好。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的教堂,被认为是演奏给神听的;爵士乐则起源于美国黑人的酒吧,是伴舞用的,也间或作为客人的“下酒音乐”。这一文化上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古典音乐以严谨而优雅的风格称雄欧洲,而爵士乐则以随意而个人化的风格享誉美洲大陆。 

     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要迈进爵士乐的大门,就必须了解上面所说的两种音乐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好比一道道门坎,只有当你跨过这些门坎之后,才能领略到爵士乐——这一人类文化宝库中丰富的精神宝藏。幸好,近二三十年里两个领域的音乐家门互相学习、借鉴,创造出了许多融合性质的音乐,为我们提供了跨越这一道道门坎的梯子。下面要介绍的这张唱片就可以被看成是一把出色的梯子。

     这是一场钢琴独奏的实况录音。钢琴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在两种音乐中都能经常听到的乐器,它在爵士乐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方面,爵士乐的前身,即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指在酒吧里演奏的钢琴音乐;另一方面,早期爵士乐中的 钢琴是与贝司、吉他、鼓等一起被用来给小号、萨克斯等吹奏乐器提供节奏与和声的,因此这四种乐器被称为乐队中的节奏部分(Rhythm Section)。这一对钢琴的“歧视”一直持续到30年代,虽然那时曾出了位技巧高超的钢琴手阿特.泰图姆(Art Tatum)。真正让钢琴走到前台的是40年代出现的比暴扑(Be-Bop)。在这个讲究个性的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巴德.鲍威尔(Bud Powell)、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萨龙尼奥.芒克(Thelonious Monk)等一批出色的钢琴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爵士领域又出了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白人钢琴家比尔.埃文斯(Bill Evans),他的乐队居然只有钢琴,贝斯和鼓这三样 “节奏乐器 ”!在他的带领下,这三样乐器成了互相平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埃文斯在演奏上大量借鉴了古典音乐的演奏手法,他的才华影响了他以后的一大批钢琴手,其中包括我们要介绍的这张唱片的主角:基思.贾勒特(Keith Jarrett)。
     贾勒特生于1945年5月8日,是个黑白混血儿。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发现他很有音乐天赋,便开始教他弹钢琴。果然,他的弹奏技术提高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神童,7岁便登台演奏。那时他弹的都是古典音乐。上中学后,受环境影响,贾勒特迷上了爵士乐。为此他还学了一段时间的萨克斯和鼓,成了中学里的小爵士乐队的全能乐手。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一笔到巴黎学习古典音乐的奖学金而继续留在美国学习爵士乐,并成立了自己的 三重奏乐队。这时他已专攻钢琴,而且风格上与比尔.埃文斯十分相像。乐队一开始并不成功,他便移居纽约,希望能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很快,机会来了。纽约一个著名的爵士酒吧“前卫村”给了他一次演出机会,那天台下正好坐着爵士史上最伟大的鼓手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布雷基看中了贾勒特的才华,请他担任自己领衔的爵士信使(Jazz Messengers)乐队的钢琴手。那年贾勒特还不到20岁。一年之后贾勒特又加入了另一支有名的查尔斯.劳埃德(Charles Lloyd)四重奏乐队,并随乐队多次去欧洲演出。他的才华引起了许多欧洲唱片商的注意。1970年,贾勒特受邀加入了爵士史上最伟大的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乐队,在乐队中弹电钢琴。70年代爵士乐经历了一场相当短命的革新,即电子化。乐手们纷纷把自己的乐器连上了功率巨大的扩音设备,并模仿摇滚乐的演奏方式。后人把这一时期叫做爵士的融合(Fusion)时代。 
     就在爵士乐手们追求这种哗众取宠的音乐效果时,一个德国人悄悄地开始进行当时相当反潮流的尝试。曼弗雷德.埃彻(Manfred Eicher),这位前贝司手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取名为 “现代音乐版”(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简称 ECM)的唱片公司。他试图把爵士乐与古典音乐融和起来,把爵士音乐请进以前专供古典音乐使用的音乐厅,而不是小酒吧。他自己也不清楚其后果会是什么,所以给公司起了这么个概念模糊的名字。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乐器上的电插头通通拔掉,让乐器还原为自然的原音。二是对录音设备进行了革新,力图使乐器定位更准确,并把残响时间加长,造成一种音乐厅的效果,即使这样做有时会使声音略微失真也在所不惜。第三件事是与贾勒特签订了录音合同,并出版了一张录音室专辑《面对你》(Facing You),录的是贾勒特演奏自己作品的钢琴独奏。这张专辑在欧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之后,贾勒特于1973年赴欧洲巡回演出,举办了18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些音乐会无一例外都是即兴演奏。贾勒特事先都尽量使自己忘掉音乐,脑子里没有任何动机或构架。他要和听众与他一起欣赏创造音乐的过程。这恐怕在音乐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更为难得的是,贾勒特在这18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均十分出色,没有一场让听众失望。他卓越的演奏技巧让欧洲听众充分领略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魅力。同年,ECM将他在不来梅和洛桑的两场音乐会做成3张LP一套的专辑出版,结果这套唱片被《时代》、《立体声评论》等4家有影响的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唱片,并获格莱美奖提名。 
      这套唱片的成功让行家大跌眼镜,事先谁也没有料到一套3张唱片的钢琴即兴演奏能在唱片市场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两年后贾勒特在科隆举办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取得了更大的、几乎是划时代的成功。演出于1975年1月24日在德国科隆的歌剧厅举行。演出前一天晚上,贾勒特小时侯一次事故落下的背疼病又犯了,疼得他一夜没睡好觉。演出前他又发现台上的钢琴品质很差,于是他请求延期,主办机构好说歹说才把他请到台上。事后人们才发现正是这背疼病和一架破钢琴,还有科隆歌剧厅独特的音响环境,造就了钢琴史上的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