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呈示部】连接部与结束部


       我们已经讲了呈示部中两个主题的各种对比关系。这种对比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说,当主部主题呈示完毕后并不马上出现与其对立的副部主题,而是通过一个过渡段将乐曲从主部引导到副部。这个过渡阶段就是“连接部”。

       一般情况下,连接部是个相对缺少个性的游离段落。它主要是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它可以使主部自然地过渡到副部。同时,它也是加强主部与副部之间内在联系的纽带。

(一)连接部的结构特征

        因为连接部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部分,就要求它有灵活的转接作用,所以在结构上就缺少方整性与对称性。
 
        连接部的长短由作曲家的创作构思来决定,因曲而异。比较短的连接部有时只是几个和弦,几个小节。如《命运》交响曲以及《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连接部都只有四小节。较长的连接部可达几十小节。在这种较长的连接部里,一般在几个上又可分为三个段落:

        1、接在主部之后的开头段落。
        逐步的结尾如果结束在稳定的主音上,那么连接部的开头段落往往是用主部主题的结尾材料及调性对其加以补充,并常难以与主部主题的结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如果主部主题结束在不稳定的属音上,那么连接部的开头段落往往继续用主部主题开头的材料写成,好像是主部主题的第二乐句。

        2、连接部的实体部分--转调段落。
       开始脱离主调是其特征,在音调或节奏上会出现一些副部的特征。

        3、副部的准备段落。
       它一般停留在重属和弦(主调Ⅱ级大和弦,也即副部的属和弦)上,为进入副部作好准备。
(二)连接部的调性特征

        在典型的奏鸣曲式的呈示部里,主部是主调、副部是属调。连接部其实就是由主调向属调的“转调过渡段”,这是其反映在典型上的最大的特征与作用。在古典作品中,这种转调古典是很直接的,即:

       主调-→重属和弦-→属调

        而在以后的作品中,这种转调过渡有时却要多拐几个弯,即:

       主调-→下属功能个各调-→属调

(三)连接部运用主题材料的特征

       较短的连接部所用材料也很简单,有时只是几个和弦而已、在较长的连接部里,所用的主题材料就复杂些。一般有以下几中类型:

      1、先运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并加以变化发展,然后逐渐过渡到副部。在次过程中,常出现副部主题的某些因素。

      2、在连接部引入新的主题材料,但这常常是无明显个性的过渡性质的中性主题。其作用是是主部与副部年渐渐中和起来。

      3、在较复杂的连接部里,还可运用各种材料与手法,使之与前面的主部主题和后面的副部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再进入副部。有时,连接部还可成为整个呈示部的高潮段落。

(四)结束部的特征

       结束部是呈示部的最后部分,它的作用是补充副部或对整个呈示部进行小结。当副部完满终结后,紧接着就出现结束部。它的结构往往比主部、副部简单,而且也缺少独立性。在这里一般很少再出现新的主题材料,只是由前面已出现过的音乐主题材料的片断所构成;在调性上也很少有转折,一般建立在副部所运用的从属调上。尤其在比较短小的结束部里,它通常只是副部完全终止式(属和弦→主和弦)及其音型材料的多次重复而已。

       在比较完整的结束部里,根据所运用的音乐材料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主部主题材料所构成的结束部。这种类型较普遍。

      2、主要由连接部材料所构成的结束部。

      3、主要由副部主题材料所构成的结束部。这种类型较少见。

      4、综合运用此前已出现过的音乐材料构成的结束部。它们可以顺次出现,但更多是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出现。这种结束部对整个呈示部都有小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