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基视唱练耳教学的美学视野(后)


一、 音色美与音准美

    音色美和音准美属于音乐美中的物理层次,也是音乐审美最基木层次。音色,是指人们对音的感觉特性。课上的学生尽管所学的专业各有不同,但对音色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所以培养学生建立音色美的概念和对音色美追求的意识,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概念和意识的培养可通过视唱来体现。在练习时,除了提示学生注意音准、节奏、速度、分句和风格等要素外,还应把追求声音的音色美作为基木的要求和必须的条件。这一点,在发声器官无重大缺陷的嗓音条件下,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经过一定训练后多数人是可以达到的。比如在时尽量要求学生的音色做到集中、纯净、有光泽、有弹性,在追求音色美的过程中形成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 音准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讲,不厌其烦地对学生的音准进行训练,就是为了追求音准的美。很难想象一位走音跑调的歌唱家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给人美的感受。音准又是一个人音乐审美追求的体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音乐所采用的律制是不同的,调式中的同一个音在不同的律制中音准必然也会有差异。采用什么律制,演唱(奏)出恰当的音准,也就成为对音准高层次的要求。所以要达到音准美,就要把握好理性和感性的关系。     所谓理性,就是有关音准概念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二种律制(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与纯律)中,同一音级之间多数都存在着音高差异,有些音差最大可达22音分(相当于五分之一个半音强),在演唱(奏)不同乐曲时如何根据音乐的时代和风格采用相应的律制,体现音乐作品纯正独特的韵味,是需要在理性指导下选择的。而感性,是指一个人的音准审美感。在音乐中对音准的判定是由人的听觉做出的,在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音准宽容度内,人们的音准感所具有的差异性是客观事实,在演唱(奏)中如何选择最佳的音准点,是由每个人的音准审美感决定的,而这也正是需要在音基视唱练耳课上通过训练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如果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知识作为基础,感性认识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反之,则难以找到音准的最佳点。 二、 节奏美与旋律美     节奏美与旋律美是建立于音色和音准基础上的人类表达情感最原始、最基木的形式,是审美培养的又一维度。     节奏是构成音乐最基木的要素之一,它源于自然,而存于人心,其本身充满张与驰、疏与密的美学法则,具有律动美感和生命活力。从原始的打夯号子,到拉威尔的《包莱罗舞曲》中贯穿全曲的固定节奏型,无不展现出节奏美的魅力。作为蕴藏于人类心灵的跃动,它不分种族、不论贫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节奏来释放自己的骚动,宣泄自己的情感。非洲的达姆鼓敲出了节奏的生命与活力之美;陕北安塞的腰鼓展示了节奏的阳刚与雄壮之美;打击乐作品《鸭子拌嘴》则体现了节奏的诙谐与风趣之美。在所有的音乐要素中,节奏以其特殊的作用,成为一些音乐体裁和风格的象征,如进行曲、圆舞曲、波罗涅滋、探戈以及爵士音乐等等。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的听写和视唱时,抓住了节奏,就掌握了音乐的脉搏,通过视唱练耳课的训练,理解了节奏的动态美,也就能史充分的感受到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真啼。因此对节奏的领悟和运用,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音乐艺术家,都应该作为自己不泄的追求。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越灵敏、越精细,那么驾驭节奏的能力就越高。使学生获得敏锐的节奏感,掌握丰富的节奏型,全而领悟节奏之美,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任务。     旋律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最容易感受到音乐之美的部分,与其他要素相比,旋律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在音乐中的地位也最突出,自然成为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包含着音调的因素,也称为音乐的灵魂。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一般都是旋律,许多不朽的作品都是随着那脍炙人口的旋律而流传下来的,优美的旋律也是作曲家们绞尽脑汁不断寻求的灵感。因此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引领学生感受旋律美,培养学生展现旋律美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对音乐的感受力越来越敏锐,想象力也变得史加丰富,同时也就会从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感。  二、 结构美与风格美     结构美和风格美是审美培养的层次较高的维度。感知音乐结构和谐的能力对于获取完美的音乐体验有决定性的作用。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说:“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跃与消逝,一一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而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柯达伊认为,对人创造潜能的发掘,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从小培养儿童对于音乐结构的感知能力。音乐结构的发展,是对音乐的内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设计、描述,从最简单的儿歌,到复杂的交响乐,都有结构发展的问题。音乐的结构越复杂,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越困难。因此,感知、理解音乐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技能。视唱练耳课上,就必需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的认识和对其功能作用的理解,以提高其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把握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乐曲的结构所体现的美的法则,表现在它在一部完整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均衡感与对称性,以及音乐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上所体现的对比与统一、变化与再现的原则。由于音乐作为时间艺术这一特性,未经过专门学习的人不易理解其中的规律,但作为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则必须要了解掌握其原理和规律,在视唱练耳课中的视唱练习曲和旋律听写的乐曲简明完整,结构典型,是学习了解结构美的最佳切入点。     风格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文化的意味。风格美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文化的群体或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一定的行为方式中的音响化”。比如西方不同时期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宏大的风格建构,连绵的乐句起伏与华丽的装饰音是其风格的标志;占典主义音乐讲究形式及其表现的完美和谐,集中体现在音响结构的均衡对称,以及结构的清晰严谨;浪漫主义音乐将情感和想象置于首要地位,手段自由不羁,情感奔放夸张,在一种近乎铺张的伸展现象中,突出体现音语言。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学会欣赏这些不同风格的美,从而在风格中发现音乐家对和谐的追求。     风格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时代、民族以及不同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中,同一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也是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如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京剧的高亢昂扬和江南越剧的委婉秀丽,其风格史加独特。这些风格特征的美学特质,是需要通过老师在视唱练耳课堂上去引导学生挖掘、品味的。 四、 情态美与意态美     情态美和意态美是审美培养的高层维度。情态或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高尚、纯洁、浓烈、真挚等审美属性。属一种健康、高尚的肯定性情感的价值属性。因为审美就是以情感体验方式判断对象美丑的高级精神活动,所以情感美极易使审美主体产生感情上强烈的交流、感应和共鸣效果。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心理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正而或者负而的情绪体验态度,是人的心灵世界及其活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情感美是在快适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摆脱了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而属于人类独有的高级情感形态。     情感美虽然属于内在心灵和精神活动范畴,但在音乐中的它总要通过人声或乐器发出的声音来体现,从而产生社会效应。在评价音乐演出时,人们常用“声情并茂”这个词,这里的“声”就是音乐的载体声音,这里的“情”,就是指音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解Jl追求情感美,是需要课内课外通过多种形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当然不能忽略这一环节和内容。     意态美是一种赏心悦志、慰藉灵魂的美,“它内蕴于深层的意境、意韵、意味”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意态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的自由、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一般视唱练习曲中包含两个层而的内容含量:一是技术知识含量;一是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含量。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技术知识含量,而忽视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含量。如选自李焕之《春节序曲》转调片断的视唱曲,它作为远关系转调视唱练习,我们除了重视它在技术训练上的价值外,还应品味它那淳朴、温馨、舒展的带有五声性调式特点的旋律中,所蕴含的安详、和睦、喜悦的意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的心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作品对学生进行纯洁情感、提升境界的审美教育,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古人云:“大乐与人地同和”。和谐既是音乐的最基木境界,也是音乐的最高境界。留在技术层而,技术层面的和谐美只是形式性或结构性的美,它不是视唱练耳所要最终追求的。但技术层面的合乎音响规律性的美是基础。不同的音结合能产生不同的多声部效果,合乎音乐音响规律的组合能产生和谐美。和谐美既是人类对音响结合的不断追求。也是人类对情感和心灵和谐的不断追求。所以,要在视唱练耳中使学生达到和谐美,除了加强课中的听觉分析与多声部视}唱外,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审美境界。 教学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层而的训练,更应该注意其情感、个性风格和艺术境界等方而的审美培养。唯其如此,才能从审美整体的角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把学生带入一个完整、和谐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