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常见的误区与解决


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急于求成,只是盲目的去模仿歌唱家,没有进行系统准确的声乐学习,以至脱离正确的声乐发声方法,走入误区。 我,作为即将毕业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我学习声乐的这些年中,对声乐学习的误区与解决方法有点自己的心得体会。现在就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     呼吸 现在很多声乐教师说,只要掌握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就能很快的掌握歌唱的技巧。呼吸是我们声乐学习者最基础的,也是每个声乐初学者必须学习的基本技能。声乐中的呼吸比我们正常的呼吸要复杂的多。 一般的初学者,唱出来的声音很不悦耳,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声音没有经过修饰当然就显得粗糙不圆润,也就不那么悦耳了。 所以呼吸方法的对与错直接影响我们是否能唱出美妙的歌声。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有一部分老师说吸气,要气沉丹田,要让丹田感觉有气息在支撑,利用丹田来控制气息。事实上人的生理结构足以能够证明气息是没有办法沉到丹田上去的。所以说,在这个观点上我认为气沉丹田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还有部分老师在吸气的时候叫我们嘴巴张开,要喉头吸下去,刻意的去压喉头。确实,我们唱歌时,是需要低喉位来唱,但是,那是自然控制的低喉位,并不是故意做出来的,我认为在吸气中要运用较低的下腹部进行,但不要太低!而是围绕着肋骨和背部,是当你挺起身躯形成一个美妙的姿势时吸入的。 这种吸气方法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效、最科学的吸气方法,是我们歌唱时应该要学习的吸气方法。 歌唱时,有的学生可能用的是正确的吸气方法,但是在歌唱时,却常常会感觉气息不够用,因而怀疑是否是自己的吸气方法错误,而去乱找吸气的方法,最后导致吸气也走入误区。 其实这种现象是气息与歌唱没有很好的配合,声音搭不上气的结果。 歌唱时,我们不要张嘴就唱,因为这样张口就唱会使声音与气息脱节,造成过度的运用声带,容易使嗓子疲劳,更有严重的会使声带长小节。另外有的学生刻意注意气息,从而缺少与声音的结合,不能很好的运用声带,这样最终导致声音很直,没有修饰。呼吸是一件带节拍行的活动。当你准备歌唱时,你要吸入最大量的气息,当你接近极限时,必须数拍子以便能立即呼出气息拖入歌唱中。有节拍性的去呼吸,灵活的运用气息。 二、     声音的共鸣。 歌唱需要我们有比较宽广的音域、具有穿透力的音量,和丰富而美丽的音色。这些除了需要正确的气息支持外,更需要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歌唱共鸣的音响要比我们平时说话的共鸣更多些。它要求尽量的发挥人体的共鸣,从而达到发展音域,扩大音域,修饰音色的效果。 大家都清楚,在声乐中,歌曲是唱给别人听的,是让观众来欣赏,而不是自我欣赏的。有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中,寻求正确的声音共鸣只是自己感觉,自己听。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从自己嘴巴唱出来,自己听和别人听,音响效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学习者在练习中,认为:“用自己的耳朵判断声音的对与错,自己感觉声音好听,圆润,训练的目标也就达成了”。这种观念是完全是错误的,也会在歌唱中出现,“喉音”“羊音”和声音的“散”“空”音区位置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轻声唱不远,强声唱不响等一些弊端,这都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共鸣音响的概念。 现在我们在学习中,声乐教师对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这就是高位置、靠前,要求歌声取得头腔的共鸣音响。高位置的歌声圆润、悦耳,靠前的声音响亮而有光彩,高位置,大致上是指额窦、蜂窝窦(眉心周围)的共鸣音响,任何音区都要保持着有这个部位的共鸣。 歌声要送出口外,靠前就是把声音送到口腔的前方,使声音在头腔共鸣的范围内,从眉心周围到口唇这样一个立体面上送出口腔。声音不能停留在空腔中部,更不能停留在咽喉部分,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喉音”“羊音”。在发声的过程中,声音要利用硬口盖的反射作用,形成一个集中点,像聚光灯的聚光作用形成一个“焦点”一样,让声音沿着这个“焦点”想流动,这样声音有了集中点就会丰满、坚实,具有立体感了。 歌唱位置之所以要靠前,出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 1、我国的语言发声的发音部位,基本上都是比较靠前的,用靠后的喉音讲话的人是极少数,因此,歌唱也应该和讲话发音的特点一样,听起来自然、亲切。 2,、发声歌唱时,如果违背发声原理,使声音靠后,让喉肌、咽肌、舌肌等在作收缩运动,就会拦住已经发出声音,使声音回流,回流的声音又堵塞了心的声音的出路,从而使声音在喉咽部位振荡。振荡的声音不断的冲击喉、咽肌肉,就会使之充血,红肿发炎,影响发声歌唱。因此我们要是声音的振荡离开喉咙,因此,声乐教师常说唱的越远越好。 达到了高位置、集中、靠前的要求,歌声就会产生具有穿透力声音,金属般的音色,既明亮又清脆。 总之,声乐学习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要想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只有树立正确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永远是你发展声音的指南——这也是歌唱大师们总结出来的重要规律。只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我们就会在声乐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