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上)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西河大鼓、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

  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

  一、历史背景

  明朝纪元自1368年建立至1644年,前后经历了276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总的来说,明朝在科学技术、哲学、史学、地理学、宗教、文化艺术、图书业等方面均去得了重大成就.至明末,官吏腐败、苛政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社会阶级矛盾积重难返,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统治阶级以致命的打击,随着李自成进入北京和明思宗的自缢,标志着明朝中央政权的覆灭。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满族是从古老的北方民族女真族中脱胎而来。清前期、中期,国力鼎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多民族团结,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盛世——“康乾盛世”,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颠峰时期。17、18世纪,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安南)、泰国等周边国家使节往来不断,商业贸易频繁;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传教士活动。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国力日渐衰落,社会危机四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继续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二、说唱音乐(一)弹词

  1.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用苏州方言演唱,演出形式分单档(一人)、双档(二人)、三档(三人)等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也曾有阮陪衬。

  2.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是明末清初形成于江苏扬州,扬州弹词的演出早期为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清代中叶,该曲种盛行以后,发展为双档演出,并增添了琵琶伴奏,扬州弹词的特点是说多唱少。

  3.四明南词

  该曲种清除于浙江,主要曲调为(平湖)(锦平湖)(词调)(副调)(慢副调)现流布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四明南词用宁波方言演唱,通常为双档,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曾至五人以上,加用琵琶,二胡,笙,萧伴奏。

  4.平湖调

  在明代浙江绍兴,平湖调的演唱由一人自弹三弦说唱,另由二人用扬琴和二胡伴奏,(这三者连在一起称为三品)。

  5.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于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南,主要曲调有慢板,快板,平板,滚板。长沙弹词用长沙方言演唱,有一人自弹琴自唱为主,建国后有的作品加入群众。

  6.南音

  南音形成于泉洲,现留步于福建泉洲,厦门市,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侨聚集地,南音的历史渊源,一说系扬州弹词演唱而成,一说认为于唐大曲有渊源关系,南音的演出初为独唱,以唱为主,现在也有集体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椰胡,三弦,洞箫,琵琶等。

  (二)大鼓

  1.西河大鼓

  清代中叶形成于河北河街,现流行于河北省北京市及华北、东南地区,该曲种有小三弦和木板伴奏,后期改革用大三弦和铁板伴奏,演奏形式为一人伴唱。

  2.梨花大鼓

  明代末期,现流行于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等地区,该曲早期只以敲击,梨花碎片演唱当地民歌后逐步发展为变化由板式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及矮角鼓,敲特制的半月型梨花片,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

  3.梅花大鼓

  清代末叶形成于北京,现流行于北京市、天津市,其演唱形式为一人自击古板延长,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等。

  4.京韵大鼓

  是木板和子弟书的融合,木板大鼓是西河大鼓的前身,子弟书满州贵族子弟延长的北方鼓词的一个资流,初以木板,击书鼓延长,进城后加三弦伴奏等乐器。

  三、明清宫廷音乐(一)明朝宫廷雅乐

  明朝的宫廷雅乐基本上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用于祭祀的乐舞和乐曲,祭祀内容包括圜丘、先农、太岁、周天星辰、历代帝王、太庙、释孔等。二是超会乐,主要用于郊丘庙社祭祀、朝贺等场合,包括丹陛大乐、中和韶乐、殿中韶乐等。三是宴飨乐,主要指宴饮时所用的音乐舞蹈。明朝的宴飨乐分为侑食乐、丹陛大乐、文武乐、四夷舞乐、迎膳乐、进膳乐、太平清乐等种类。表演时遵循一定的程式规范,宫廷雅乐表演者的服饰也有一定的规范。

  (二)清宫雅乐

  清宫雅乐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种类更为繁缛、乐队人数规模庞大,显示出清朝统治者对宫廷音乐的重视。

  清朝雅乐包括: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铙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等11种,各类均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大小规模也不相同。部分种类在使用中又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种类。

  1.中和韶乐:用于坛、庙、先师庙、方岳祭祀。参与演出的乐工数量庞大,不同祭祀场合乐队数量稍有变化。

  2.丹陛大乐:用于御殿受贺、宫中行礼。使用10中乐器,乐队人数24人。

  3.中和清乐:用于册尊典礼、宴飨进茶、进酒、赐茶等场合,乐队情况同中和清乐。

  4.导迎乐:用于乘舆出入。共使用7种乐器,乐队人数18人。

  5.铙歌乐:用于乘舆出入,但使用场合与导迎乐有别。根据使用场合的不用分为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其中行幸乐又分为鸣角、铙歌大乐、铙歌清乐;凯旋乐又分为铙歌与凯歌。使用乐器、乐队数量大小不同。

  6.禾辞桑乐:用于亲耕、亲桑。亲耕用乐器六种,乐工36人;亲桑用乐器六种、乐工24人。

  7.庆神欢乐:用于群祀。使用乐器6种、乐工人数6人。

  8.宴乐:共有9种,包括队舞乐(包括庆隆舞、德胜舞、世德舞3种)、瓦尔喀部乐、朝鲜乐、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包括金川乐与班禅乐)、廓尔喀部乐、缅甸国乐、安南国乐。九种音乐中多为邻国的音乐。

  9.赐宴乐:主要用于经筵礼毕后的赐宴,文武乡试、会试赐宴等场合。所用乐器6种,乐工人数10人。

  10.乡乐:用于府、州、县学春、秋释奠。所用乐器15种,乐工数量为68人。

  乐舞有两种。一种用于祀神称有佾舞,另一种用于宴飨称队舞。除此之外,列于宴乐之末的舞蹈还有瓦尔喀、朝鲜、蒙古、回、番、廓尔喀、缅甸、安南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