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势能与歌唱平衡


靠前靠后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平息,也没有平息的意思。

    北京音乐网上的朋友们习惯把克劳斯与沈湘两位大师放到一起讨论,前者被认为是靠前的代表;后者被认为是靠后的代表。其实认真分析两位大师的理论(惭愧,没有听过他们的唱),靠前靠后在他们那里似乎不应当成为根本的分歧。

    克劳斯是强调面罩的,这似乎是靠前的,但克劳斯同时也区分了鼻音与鼻腔共鸣(依据《克劳斯的声乐理论》)。众所周知,鼻腔共鸣当然不是鼻腔通道的共鸣,而是鼻咽腔的位置是靠后的。假如我们说克大师会用鼻腔共鸣,而不用鼻咽腔这个位置,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同样,沈湘先生是提倡靠后的,但他也不反对靠前。他认为这只是个带的问题,假如从前面带,效果是好的,也不能说错。他甚至说好的声音都有面罩的东西。即使是先生自己的关闭理论也明明白白地强调要先在前面挂住,然后才能靠后。

    所以,靠前靠后不能对立起来,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以我之愚见,歌唱存在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歌唱势能的利用,一个是建立动态条件下的歌唱平衡。两者缺一不可。

    在人体的头部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头部与人体躯干衔接的头部平衡点,大致位于外耳内部一对下颌头稍后处两点连线的中心部位;一个是具有同质条件下人体最大重力势能的头部平衡点,大致位于两眉之间。运用歌唱势能,必须让气息和声音在前面升起来,到达两眉之间的头部重心点,并具有增大头部重心点的力量倾向(向更高处延伸的感觉),其目的是增大头部重心点的势能差。由于头部重心点高而前的位置,它的势能形成把声音往前送的合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它高而前的位置,又能在气息和声音向头部平衡点回归的过程中释放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提高歌唱发声的效率,建立动态条件下的歌唱平衡。

    利用歌唱势能,需要高而靠前的位置;建立歌唱平衡,又需要各种张力以头部平衡点为核心,在感觉上是要靠后的。少了哪个都不行的。

中音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