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九龙仓——世界船王包玉刚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大财团怡和洋行控制。 九龙仓有限公司是怡和系的一只旗舰。它所拥有的产业,包括位于 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的一些码头、仓库、酒店、大厦、有轨电车以 及天星小轮,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业务。
  拥有九龙仓的怡和洋行,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英资集 团。它盘踞香港已有一个半世纪。194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怡和在 香港的六家上市公司,市值总额高达1580多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 司总市值的8.3%。
  随着华资财团的迅速崛起,英资和华资的斗争日趋激烈,大家不 约而同都把目光转向九龙仓这一香港最大的码头。英资集团当然不 会把自己到手的好处让出,华资财团则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新崛起的华资集团当中,最有实力的恐怕要数地产大王李嘉诚 家族和船王包玉刚家族了。
  李嘉诚当时位列香港十大财团的榜首,开始他是靠房地产和炒 股票发家的,若论经济实力和名望,都比包玉刚稍胜一筹。但是,在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正集中精力要将和记黄埔从英国人手中 收购过来,九龙仓这一令人垂涎的肥肉,李嘉诚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九龙仓,包、李两家都有兴趣,李嘉诚通过手下的一批智囊 得到消息: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集团怡和洋行,是九龙仓股份有限 公司的最大东家,但其在九龙仓的实际占有股份还不到总股份的 20%。
  只要买到九龙仓20%的股票,就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 购。在拥有九龙仓股份有限公司的2000万股票后,李嘉诚审时度 势,深知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同时与拥有和记黄埔的和记洋行、拥 有九龙仓的怡和洋行抗衡,是大大不够的。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他 作出决定,把手中所拥有的九龙仓股票,以比买人高得多的价钱抛 出。以便积聚资本,集中力量将和记黄埔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他 选择了包玉刚家族作为抛出九龙仓股票的对象。
  而此时的包玉刚虽然早已萌发了“登陆”的念头,却苦于没机会, 一直未有大举行动。1978年夏季的一个下午,大约三、四点钟,李嘉 诚打电话约包玉刚,说有事要与他商量。见面之后,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开门见山,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2000万股股票 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对包玉刚来说,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2000万股 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 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
  对李嘉诚来说,他以10元的市价买入九龙仓股票,而以30余元 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 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 目的,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互惠互利的好计策。包玉刚不禁暗暗佩服这位精明过人 的香港地产界新贵。两人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不久,李嘉诚大举收购和记黄埔获得成功,奠定了他在香港地产 界的霸主地位;而包玉刚从李嘉诚手中接过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之 后,不动声色,继续加紧收购九龙仓股票。他仅用了 80多天的时间, 就买人了 1000万股股票,加上原来持有的股票数目,他巳控制了 30%九龙仓股票,大大超过了怡和洋行。
  直到这时候,怡和才发觉了对手,经过一番周密的部署,怡和、置 地决定收复“失地”,以庞大的资本后盾,进行反收购。在这场九龙仓 收购大战中战略战术的运用及海派作风,堪称商业收购战的典范。
  1980年6月初的一天,九龙仓召开年会。会上,董事会主席纽 壁坚要求包玉刚告知近期的旅行计划。包玉刚便如实介绍他近期的 行程安排,他一 口气说完行程安排,抬起头却发现纽壁坚正盯着自 己,面上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当时,包玉刚预感到,纽壁坚探问 他的行踪,是为了便于安排大动作。
  年会结束没几天,包玉刚如期远赴巴黎。这天清晨,房间里电话 铃声骤然响起。电话那边传来二女婿焦急的声音:
  “纽壁坚他们趁你不在,开始行动啦!怡和洋行已宣布出巨资收 购九龙仓股票,你赶快回朁港吧! ”
   原来,包玉刚走后的第一天,怡和洋行已暗中订下收购计划,目 标是增购九龙仓股份至49%。这是怡和设下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这 还不够保险,怡和决定大幅度提高九龙仓股票的收购价格。
   第二天,怡和派人把几份相同的广告送至香港几家权威报社,要 求在翌日的主要版面刊登相同篇幅的广告,内容是怡和愿意以两股 作价12.2元的置地股票,外加一张面值75.6元的抵押债券,合计共 100元的代价,换1股面值仅10元的九龙仓股票。
   怡和这一招可以是下了血本,与包玉刚决一死战了。怡和一下 子把九龙仓的股票翻了 10倍,价格升幅之大,为股市历史所罕见。
   纽壁坚安排好次日报纸广告事宜之后,便逐一打电话给九龙仓 董事会的每一位成员,告诉他们收购计划,作为九龙仓董事会主席, 他有责任这样做。吴光正是九龙仓的董事,自然也接到电话。
   电话里,纽壁坚有意委托吴光正,将此消息转告在欧洲的包玉 刚。吴光正一听便知怡和洋行要趁包玉刚不在香港的机会,采取突 然袭击,攻其不备,乱中取胜。
   这时已经是下午,纽壁坚选择在周五收市之后提出收购建议,实 在是用心良苦,其用意显而易见:看包玉刚有何办法,能在周六、周曰 筹集到数目庞大的资金。
   怡和的这一系列反击来得是如此迅速、如此突然,不愧是身经百 战的商场老手。
   包玉刚听完吴光正的汇报,沉默了几秒钟,说道:
   “唯一的办法是提出现金收购。”
   当时,包玉刚除了拥有约5亿港币的现金外,还持有不少债券和 定期存款,合计约20余亿元,足够收购九龙仓。但这些债券转化为 现金,还须二、三个月时间,而收购九龙仓务必在星期一之前完成,这 就需要银行借钱支持。
筹集10多亿现金,对包玉刚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在电话中 *吩咐吴光正在香港作好一切准备。接着,他又约好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和副董事长博伊,第二天上午一起吃工作早餐,当时这两位银行 家刚从香港赶到伦敦。一切安排妥当后,包玉刚连早餐也不用,立即 启程前往伦敦。
  第二天上午,包玉刚如期与沈弼和博伊两位银行家吃早餐。沈 弼是包玉刚老朋友桑达士的继任人,一直与包玉刚保持良好的关系。 作为包玉刚的长期合作伙伴,他对包玉刚的处境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需要我怎么帮你? ”沈弼问。
  “借我15亿现金。”包玉刚答得很干脆。
  “没有问题。”沈弼一口应承下来,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这个令人咋 舌的决定。
  有了汇丰银行15亿港元的支持,包玉刚稳操胜券。也就是说, 两天之后震动海内外的那宗收购战,其实在包玉刚与汇丰银行董事 长吃早餐时就已经见分晓了。
  包玉刚在得到汇丰银行的承诺后,打电话告诉吴光正资金问题 已落实,并将于明天回港。然后,他向英航订了一张飞往瑞士苏黎世 的机票。与此同时,在香港的吴光正则向瑞士航空公司订了两张苏 黎世飞往香港的头等舱机票。
  包玉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他知道如果从伦敦直飞香港,肯定 逃不过恰和的耳目,所以先装着按计划去中美洲的样子。到了苏黎 世,再转乘瑞士航空班机,悄然返港,出其不意。
  星期日上午9时,飞机降落在香港机场。包玉刚睁开眼睛,满眼 阳光灿烂,顿时精神为之一振。他把手表调回香港时间,便见到二女 婿吴光正来接机,一行又悄然返回深水湾寓所。
  用过午饭,下午3时,包玉刚则与两个女婿准时到达香港希尔顿 酒店。由于包玉刚特别交待过不能住文华酒店,以避开怡和耳目,吴 光正便订了希尔顿酒店的一个套房,作为反攻的临时总指挥部。
  这时,包氏集团的律师与财务顾问都在此等候。这次反收购行 动,包玉刚请来的财务顾问是获多利财务公司,在香港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财务公司。
  包玉刚神情坚定地对在场每一个人说:“这次反收购要百分之百 成功。”然后,他径直走到获多利财务公司总经理朗德斯面前,问道: “我们应该出什么价?”
  朗德斯说置地提出的所谓100元收购1股,是用股票和债券 作交换,不能马上见到实惠。我们出现金,即使报价90元,也有把握 成功。”
  “我不想这场战役拖得太久,要速战速决。”包玉刚询问朗德斯, “我们出一个什么价钱,才能让置地完全没有反收购的机会?”
   “105 元。”
  105元与90元相差15元,收购2000万股,要多付出3亿港元。 在1980年,3亿港元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包玉刚想也不想, 就挥挥手,坚决地说:“那就105元1股好了,这样定了。”
  方案就这样定下来了。晚上7点,包玉刚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 以个人和家族的名义,动用21亿元现金,作价每股105元收购2000 万股九龙仓股票,把所持股份提高至49%。收购期限只在周一、周 二两天,另外,不买入怡和及置地手上的九龙股份。他又效法怡和的 做法,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大幅广告,宣布反收购行动。
  星期一上午开市,九龙仓小股东们蜂拥而至获多利中环办公室, 因为不能在交易所交易,只好通过经纪人,由财务公司出面办理。
  从正式开始收购至收购结束,只用了 1个多小时。上午9点钟 之前,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宣告结束。获多利报价23亿 港元,吴光正当即给获多利签发了一张23亿港元的支票。整个收购 过程如此顺利、迅速,难怪新闻界评价说:
  “包玉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打了一场漂亮、干净利落的世纪 收购战。”
  在包玉刚宣布已收购到5000万股九龙仓股票,掌握了九龙仓股 权的49 %之后,置地知道大势已去,遂认输败北。
  事实上,包玉刚当时收购九龙仓,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也可以是 说是稳操胜券的,因为他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当时,除了汇丰银行很 爽快地借15亿支持外,不少银行还主动提出借钱给包玉刚。就在星 期一上午展开收购时,香港美华银行给包玉刚送来一封信,说银行方 面知道包玉刚可能需要资金,决定给包玉刚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毋 需担保。但那时整个收购战行将结束,美华银行的1亿美元已经派 不上用场了。
  包玉刚在商界的影响力和信誉由此也可见一斑。所以,包玉刚 打贏这场世纪收购战,与其说是靠银行的支持,倒不如说是包玉刚以 自己在民界和香港商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轻易 地击败对手。
  包玉刚一跃成为第一个华人九龙仓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