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模式设计和模式化训练的控制


摘 要 该文对田径训练模式的价值从理论上作了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训练实践对各类不同功能的训练模式的设计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如何在实施模式化训练过程中予以控制提供了程序和手段。
关键词 田径 训练模式 应用设计 模式化 控制

1 模式训练的内涵及意义模式
  训练是一个体系。它包含对训练对象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预测;达到优秀运动员水平的各类因素指标的数学模型(或某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各类(项)训练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等。
  模式训练是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于运动训练实践,并结合运动训练的规律和特点而创造发展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模式训练可使复杂的训练过程简单化、条理化、典型化,成为秩序井然,逻辑清晰的可控训练程序;使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和实施能摆脱模糊的,单纯定性分析和经验鉴别的盲目性,从而科学地进行定量化训练,提高训练的经济性、实用性和主动性;模式训练的价值还在于运用反馈原理,将训练系统中输出的部分信息,返回到输入部分,及时检测和发现训练中的问题,使训练向预定目标发展,提高运动训练效益。
2 田径训练模式的类型及设计
  田径训练模式一般可按其功能进行设计。
2.1 用于选才和实施早期控制训练的模式
  设计此类模式,旨在根据项目特征,挑选具备成长为该项优秀运动员条件的少儿人才进行早期控制训练。如培养110米栏运动员,依据跨栏跑要求有良好跑的能力(速度、专项耐力和节奏感)、专项协调能力、灵敏性,各分析器官良好机能,正确技术,身高等条件对训练对象的形态机能、一般和专项素质水平、运动成绩在各个主要时间阶段的发展设计一个模式(表1)

表1  110米栏运动员模式特性(少年运动员)

年龄 身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30米
行进跑
(秒) 60米
起跑 40秒
高抬腿
(复步) 立定
跳远
(米) 五级
短跳
(米) 200
米 800
米 铅球
后抛
5kg 柔韧性 13 172±2.5 48-52 3"6
以下 7"8
以下 24 2.35
以上 12.00 26"8
以内 2'38" 8米
以上 左右跨
栏坐,
胸碰
大腿 14 178±3.5 52-57 3"4
以下 7"5
以下 24 2.40
以上 12.5 25"2
以内 2'30" 9.50
以上 跨栏坐
上体取
角中线
胸触地 15 182±2.5 58-63 3"33
以下 7"3
以下 24 2.55
以上 13.10 24"
以内 2'24" 10.30
以上 同上 16 184±2 65-70 3"1
以下 7"1
以下 25 2.70
以上 13.60 23"2
以内 2'20" 10.8
以上 17 186±2 68-72 3"
以下 6"9
以下 25 2.85
以上 14.30 22"8
左右 2'11" 6kg
10.50
米 18 188±2 70-76 2"9
以下 6"7
以下 3.00 15.00 22"
左右 2'5" 11.30

2.2 专项优秀运动员模式
  设计此类模式是对专项运动员所需具备的诸多因素中,择其与专项成绩提高相关度高的因素(数据)设计出专项优秀运动员模式。如世界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素模式指标:跑步系数为1—1.1和1以下(跑步系数:腾空时间/支撑时间);支撑阶段系数为1.9—2.1(支撑阶段系数=蹬地时间/缓冲时间)。《身体机能模式》见表2。《专项身体素质模式》见表3)

表2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模式特征

项目 有氧能力     最大负荷时的无氧能力 跑速为
5米/秒
时的氧需
要节省程度 最大吸氧量
(毫升/公斤·分) 绝对心体积
(cm3) 跑速(米/秒) 最大氧债
(公升/分) 最大负荷时醒碱
平衡的变化 极限速度 临界速度 碱酸度 剩余碱 800m男 70-75 900-1000 4.1 5.4 20-22 6.9 -25 110 800m女 65-70 700-800 3.6 4.8 18-20 6.9 -25 110 1500m男 75-80 1000-1100 4.6 5.6 20-22 7.0 -25 110 1500m女 68-73 700-900 3.7 5.0 18-20 7.0 -28 110 5000m男 80-85 1000-1200 4.4 5.8 15-18 7.1 -20 100 10000m男 80-85 1000-1200 4.4 5.8 15-18 7.1 -20 100

表3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模式特征

距离
成绩
专项 100米 400米 800米 10000米 20公里 30公里 800米 男 10"6-10"0 46"-47" 39' 1小时5分 女 11"8-12"2 52"5-54" 39' 1500米 男 10"9-11"2 47"-48" 36' 女 12"-12"4 54"-55" 36' 5000米 男 49"-51" 2'21" 1小时 10000米 男 50"-52" 2'22" 59' 1小时33分

2.3 专项运动员训练指标模式
  设计此类模式的关键是所列因素指标,必须与专项成绩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越接近1越好。一般应在0.7以上),需对该项世界最优秀运动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再选用必备检测指标,然后设计训练对象在训练中应达到的各类(项)指标模式。示例见表4。

表4   世界优秀400米跑运动员“模式”指标

模式
项目

速度指标     速度—力量指标    速耐指标    速度分配指标

最高速度
m/s 行进中30米跑
秒 行进中50米跑
秒 100米跑 200米跑 立定跳远
米 立定三级跳远 短跑耐力系数(P100—200) 专项耐力系数(100—400) 跑至200米
(秒) 跑至300米
(秒) 前后200米时间差
(秒) 前200米与单200米时间差
(秒) 最后100米时间
(秒) 男 10.8

11.2 2.7

2.8 4.7

4.8 10.1

10.3 20.1

20.5 3.00

3.20 9.30

9.50 0

0.1 0.8

1.0 20.8

21.2 31.8

32.2 1.8

2.2 0.6

1.0 12.3

12.8 女 10

10.2 3

3.1 5

5.1 11.0

11.2 22.2

22.5 2.44

2.60 8.00

8.30 0.05

0.1 1.0

1.1 23.0

23.4 35.2

35.5 2.0

2.8 0.8

1.0 13.5

14.0

注:P100—200指100米成填减去200米成填÷2:P100—400指100米成绩减去400米成绩÷4.

2.4 专项速度、力量、时间分配及检测模式
  设计此类模式,旨在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掌握正确分配自己的力量、时间和速度,正确制定比赛战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为教练员检查运动员竞技状态和训练效果提供信息。示例见表5。
2.5 比赛成绩模式
  设计比赛成绩模式,主要列出对比赛成绩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指标。如短跑成绩取决于起跑时间,起跑加速段的加速能力,比赛前、中、后程各段的速度水平,专项速耐能力等,依据上述分析即可设计出比赛模式。示例见表6。

表5   中长跑运动员各分段跑速度分配模式

200米
平均
成绩

段   落   距   离   (米)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500 3000 5000 10000 40" 37 1'16" 1'56" 2'36" 3'16" 3'56" 4'36" 9'56" 16'36" 33'16" 39" 36 1'14" 1'53" 2'32" 3'11" 3'50" 4'29" 4'48" 9'41" 16'11" 32'26" 38" 35 1'12" 1'50" 2'28" 3'06" 3'44" 4'22" 4'41" 9'26" 15'46" 31'26" 37" 34 1'10" 1'47" 2'24" 3'01" 3'38" 4'15" 4'33" 9'11" 15'21" 30'46" 36" 33 1'08" 1'44" 2'20" 2'56" 3'32" 4'08" 4'26" 8'56" 14'56" 29'56" 35" 32 1'06" 1'41" 2'16" 2'51" 3'26" 4'01" 4'18" 8'41" 14'31" 29'06" 34"5 31"5 1'05" 1'39" 2'14" 2'48" 3'23" 3'57" 4'15" 8'33" 14'18" 28'41" 33" 30 1'02" 1'35" 2'08" 2'41" 3'14" 3'47" 4'03" 8'11" 13'41" 27'51" 32"5 29"5 1'01" 1"33" 2'06" 2'38" 3'11" 3'43" 4'00" 8'03"5 13'28" 27'01" 31"5 28"5 59" 1'30" 2'02" 2'33" 3'05" 3'36" 3'53" 7'48"5 13'01" 31" 28" 58" 1'29" 2'00" 2'31" 3'02" 3'33" 3'48" 7'41" 30"5 27" 57" 1'27"5 1'58" 2'28"5 2'59" 3'29" 3'44"5 7'33"5 30" 27" 56" 1'26" 1'56" 2'26" 2'56" 3'26" 3'41" 7'26" 29"5 26"5 55" 1'24"5 1'54" 2"23"5 2'53" 3'22"5 3'37" 29" 26"5 55" 1'24"5 1'54" 2'23"5 2'53" 3'22"5 3'37" 28"5 26"5 53" 1'22"5 1'50" 2'18"5 2'47" 3'16" 3'30" 28" 25" 52" 1'20" 1'48" 2'16" 2'44" 3'12" 3'26"

表6   短跑运动员比赛成绩模式特征

特征 起跑 10米 20米 30米 41米 50米 60米 70米 80米 90米 100米 时间秒 0.39 1.8 2.9 3.8 4.7 5.6 6.5 7.4 8.4 9.2 10.0 平均速度(米/秒) 0.39 7.2 10.2 10.4 10.6 10.9 11.6 11.4 11.6 11.4 10.9 步频 4.5 4.8 4.7 4.8 4.9 4.9 4.8 4.9 4.8 4.2

  此外还有赛前竞技状态调整训练模式、专项准备活动模式、赛后恢复训练模式等。
3 制定训练模式一般步骤
3.1 收集训练对象及其他同项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将所得结果作为制定模式的基础。
3.2 将训练对象的专项成绩,各类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同项优秀运动员模式比较,根据差异制定客观的训练目标。
3.3 进行分析归纳,罗列出提高专项成绩必需的各项主要因素,明确各因素在模式训练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影响百米成绩的专项素质很多,而其中绝对速度、速度耐力、加速能力、爆发力量、绝对力量最为重要。无论训练对象水平如何,在制定模式时,上述因素是必须列入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处理,找出能代表上述因素的相关度高的(模糊相关系数0.67以上)主要训练内容及指标。即绝对速度——30米、60米行进跑;速耐——150米跑、300米跑;爆发性力量——立定三级跳、十级跳;绝对力量——深蹲起、半蹲跳、抓、挺举;加速能力——30米、60米起跑等。分别列入训练模式。
3.4 制定经筛选后确定的各因素在训练模式中的比例及训练指标,建立起训练模型。
3.5 制定训练模式中各类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
  检测方法与手段要科学、全面、严密、准确。要符合测量的“三性”一有效性、客观性、可靠性。还要注意检测时的心理负荷。以求获取正确的反馈信息。
3.6 制定训练模式要遵循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训练原则,把握住加大→适应→再加大→适应的训练程序,有节奏地将大中小负荷结合起来,训练模式还应保证训练全过程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可行性。
  模式的结构主要表现形式为流程式框架结构,或是某一特定内容的各相关因素的数据表,再配以简洁文字说明即成。书写训练模式常用的是:图式模式(见前例);语言信息模式,即用语言文字表述模式各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式,即建立在数学标准上的反映训练中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函数关系。
4 对模式训练的控制与调整
  模式训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训练效果也非及时性的。拟定训练模式具有超前性,无疑,训练实践之前制定的模式不可能尽善尽美。适时恰当地对训练模式予以调控,是模式训练必需且十分重要的条件。对训练模式的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4.1 有阶段有步骤地对训练模式进行检测,从中发现问题与偏差,为调控模式提供依据。
4.2 准确分析模式训练出现偏差的原因。模式训练是一个训练体系,产生偏差的原因往往不是孤立的,重要的是准确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如速耐差与绝对速度差,跑的能力差,跑的技术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用提高绝对速度和最高速度,使绝对速度接近平均速度而显著提高速耐水平的成功训练事例屡见不鲜,如局限认为速耐水平低就加大训练模式的速耐训练比重或调整模式的速耐指标,这就可能忽略了导致速耐差的其他因素(有时是主要因素),不可能准确有效地调控模式。
4.3 引用优秀运动员训练模式或设计制定训练模式,其各项指标一般带有显著共性特征,从共性角度讲是平衡可行的,而具体至某一运动员有时则不一定是准确和平衡的。如力量素质是跳高运动员所需的爆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模式训练的必备指标。国外运动员跳2.30米其模式深蹲指标为180公斤,半蹲达240公斤以上,我国运动员深蹲和半蹲重量较其有相当差距,如按国外跳高运动员模式指标训练和发展,其后果不仅无法提高成绩,人也将被压垮无疑。可见,根据不同训练对象对训练模式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高水平运动员更应注意个性特征。
4.4 掌握运动员自身的反馈信息是控制模式训练的核心。设计制定的训练模式可行否?大多可从运动员训练的感受、表象、成效及比赛成绩等反馈信息中寻求答案。畅通输入和反馈信息渠道,是有效调控模式训练的重要条件,只有始终把握运动员的信息反馈,才能对模式训练超前控制和正确预测。
4.5 提高专项成绩是控制模式训练的中心环节。模式训练不同于系统训练计划(更不能替代),模式训练所含各因素指标,及进而通过训练予以完成,不等于肯定可以达到预测专项成绩,也就是说二者不具必然性和可逆性。如我国某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他的全面身体素质水平和专项素质水平与世界一流标枪选手西德的沃尔夫曼的模式特征相差无几,但标枪成绩与沃相差很多,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在训练过程中没有重视实施模式训练必须与专项技术训练,乃至专项技术训练的强度、密度等有机结合。在模式训练中,要紧扣技术训练这一环节,稍有偏离,即应迅速控制与调整。
4.6 对训练模式的调控程序。修正和调整训练模式要慎重,特别要避免引起整个模式紊乱。重大的调整尽可能分阶段进行。比较稳妥的调整程序是:各大周期的调整通过改变构成大周期的各个中周期(或阶段)的性质、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进行调节;各个中周期的调整要靠改变各个小周期的性质、内容、结构和相互关系进行调节;各个小周期的调整在于训练课的调节,训练课的修正主要靠改变训练方法、手段、负荷、恢复等因素调节。依上述程序进行既不改变训练模式性质又能适时地控制训练。
5 结束语
  模式训练借鉴和引用了先进科学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失为先进训练法,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控制训练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创新,模式训练必将日趋完善。只要会科学设计与制定模式,又能在训练实践中控制它,模式训练的效益必定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盖·施莫林斯基(德),田径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B·H普拉托诺夫(苏),竞技运动理论.基辅高校联合出版社,1987
  3 王贺立.运动选材学.武汉体院,1990(5)
  4 训练模式与运动量安排问题,广州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