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


 

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

太仓市城厢镇新毛小学

邓 利 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的体育课有了民主和开放,有了合作和探究,有了自主与创新,但教师对一些“活”的课堂却出现了失察或失控现象。面对各种各样预设外生成的问题,不少教师很难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于是,要么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要么听之任之,无能为力;要么疲于应付;要么搪塞了事或装作没听见。显然,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创新的火花给扼制了,使得课中出现“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变成生而不成”,无法真正实践《新课程》指出的新理论。

一、预设外生成的表象。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外生成的教学。《新课程》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应更多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认为: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动态生成”变成“生而不成”的现象。

1、虚假的生成

一次教学中,一位教师执教水平三室内《观看体育比赛》一课,教师首先请学生观看半节课NBA的篮球比赛,然后引导学生观看后大胆质疑“你们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问:“什么叫阻挡犯规?什么叫带球跑违例?”有的问:“篮圈离地多高?三分线离篮圈有多远?”还有的问:“场上队员最多有几次犯规?什么时候可以换人?”等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要下课了,教师总结到:“同学们大胆质疑,刚才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篮球的比赛规则和场地设置’这两个问题。就这样一节课在生成中下课了,预设外生成的问题,表面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题,重视生成,其实引导学生产生虚假的生成,学生提的种种问题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解决,但教师置之不理,仍然按预设开展教学,贴生成的标签,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论。

2、负面的生成

一位教师在排球教学中,当示范垫球身体需要移动时,因学生抛球远离身体,他只能出脚才能把球救起,此时,学生们都大声惊叫道:“老师,你不是说:打排球不能用脚踢。你怎么?”这时教师愣了一下后,理直气壮的说:“现在排球新规则,为了鼓励进攻在不得已情况下,是可以用脚把球救起的,如果你们有本事把球救起来,老师也允许你们尝试用脚踢!”的确,为了鼓励运动的发展和比赛的观赏性而不断完善规则,而不是提倡大家随意地尝试,不能为了维护体育教师的威严,混淆是非。对学生的引导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3、不能把握生成的“度”

在一次跳远教学中,教师先示范蹲踞式跳远动作,然后请学生讨论一下动作的要求,接着请学生分组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几种不同的自创动作,教师说:“同学们能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其它方式的跳远动作,看谁的动作最新颖、独特?”学生听到后练习兴致很高,都大胆的尝试,课堂上是非常的热闹,但不时的看到学生惊险的动作,老师都拈出一把汗来。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是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但我们切记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安全的体育活动,要把握好“度”,让学生练习时一定给予适当的目标和指导,使得教学内容最能促进学生达成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把握好生成的“度”。

4、为生成而生成

有一次教学,让学生利用毽子进行自创各种动作方法,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大胆尝试各种动作,教师也不停的巡视、观察。时间真快,大半节课过了,教师请学生集合,展示自己的自创、自编的动作。学生们都勇于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教学气氛特浓,动作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不经意中下课铃响了,教学生成出有的是很有价值的、有的是学生困惑的问题,教师没能及时捕捉、把握生成出的度。其实我们只要针对很有价值的或很困惑的问题,及时捕捉与把握,那么这些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将成为学生再学习的有效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又一途径,不能为生成而生成,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性。

二、关注生成,激活课堂

预设外生成的问题是课堂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思维火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课堂上学生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思考,开始有自己的主张,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去。《新课程》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用,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1、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为将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2、发展性评价预设外生成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所谓发展性评价,是指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有人曾用一个例子形容国内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国外孩子放学到家,家长会问:“你今天问了问题吗?”;而国内家长问孩子:“你今天上课认真吗?老师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从这个例子中可看出,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从回答问题是否正确、上课认真与否等角度来评价学生,而发展性评价对预设外生成的问题,教师则对其大胆质疑的精神加以肯定,对学生思维或行动中的“错误”不要急于否定,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思维或举止行动合理的引导,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言行上运用丰富的语言评价“预设外生成的问题”,比如:“你的动作太棒了!连老师也做不到”;“你简直太聪明了!我希望能有你一半智慧”等等夸张的评价,起到鼓励作用和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找到自我,建立自信”。

3、捕捉生成,优化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当前《新课程》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理论。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及时捕捉教学中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我们就可以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1:在小学低年级投掷游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毽子进行投准游戏,把学生投掷练习的距离统一了,由于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固定的投掷距离不适宜大家,尤其体质较弱的学生,练习的气氛明显不高。可教师仍然四周巡视、指导动作,视而不见。忽然有一位小男生胆怯的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可以把练习的距离缩小点吗?”这时教师环视四周,确定预设的距离确实不适宜大家,允许大家调整适合自己的最佳距离。之后,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非常强烈。的确,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捕捉到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及时调整和弥补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

例2、在一次排球教学——发球,教师讲解几种简单的发球方式后,让学生分组尝试练习,学生刚开始都像摸像样的练习,可次数多了以后,动作不断的变形,效果和成功率越来越差。此时,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马上让学生集中,针对学生自创的动作表示鼓励,把刚才学生的不足,及时分析与改进方法,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发球。此时,教学在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创造性和自主性在不断的建立,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优化教学,使课堂变成一幅鲜活的、生动的局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