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体育教学的“乱”


      镜头一:在上体育课《前滚翻》时,老师欲请几个同学进行示范。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开始折垫子,有的拍尘土,有的议论,有的滚翻,好不热闹,任老师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镜头二:一节游戏课上,老师正在讲解《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方法,课堂上很安静,忽然一个同学在下面发出小鸡的叫声,于是全班哄堂大笑,秩序顿时大乱……
      这样的镜头,大家一定不少见。造成体育课“乱”的原因很多,大凡见此现象,许多老师都会惊叹:这样的课堂太乱了,老师的组织能力太差,一点课堂常规都没有,或是归咎于学生太活跃。其实,体育课上“乱”的现象是有着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的内因。这种内因我们不妨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造”乱大致分为三类。
      1.无意型
      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许多孩子的是非观点还处于十分模糊的阶段。有时候,老师眼中的错误,孩子也许并不认为有什么错。如:一次韵律活动课上,有个学生总在跟旁边的同学小声讲话,我看了他好几眼他都没在意。课后我把他留下来,他很惊讶地说:“老师,我没有说话呀?”我说:“那你们总在嘀咕什么呀?”他想了一会儿,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们在说,今天天气这么热,体育馆里怎么不装电风扇呢?”这说明这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上课说话影响了其他同学,他只能从老师的反馈中知道自己不对,但错在哪里很茫然。
      2.表现型
      此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体育课上,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宽松性,再加上孩子的年龄特征,许多孩子急于表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往往未听清老师的要求就开始“各显神通”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镜头一就属于这种类型。
      3.捣蛋型
      体育课上,有些孩子会把别人的头发故意弄乱,有些男生会故意去惹胆小的女生,把女生吓得哇哇大叫。还有些孩子会在老师背过身体时,偷偷在老师身后做鬼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而他自己则洋洋得意。这种情形大多是学生
      故意而为,许多孩子把自己标榜成班级的“英雄”而洋洋自得,成为整个年级的知名人物。
      其次从教者方面来看,也有着诸多致“乱”原因。
      1.     了解不多
      陶行知先生说:“儿童需要什么?我认为他们需要爱。但溺爱是有害的,小孩所需要的不是溺爱而是了解。”在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把爱的教育理解成纵容学生,对学生的许多做法不闻不问。我们在许多公开课上看到,一些老师对学生们一哄而上的、毫无秩序的活动束手无策,总是认为这是学生喜爱体育运动所然,听之任之。对学生许多错误的见解不能给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评价,生怕说错了会伤了学生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的是非观点将越来越模糊。
      2.执纪不严
      自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推行以来,纪律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专心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发言,聚精会神参加讨论,该动则动,该静则静,等等。而许多老师平时不注意课堂常规的管理,对学生的要求缺乏连贯性、长期性。有时候朝令夕改而自己浑然不知;有时只知道一时严格要求,但不能长期督促强化,时间一长形成一种“教育惯性”,使学生看人上课,只要一进体育课堂,便不想约束自己了。
      由于“执纪”是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
      ,有些老师出于对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顾虑,以及认为反正自己是“副课”老师,犯不着跟学生做“冤家”,对学生犯了错误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偏心现象也是造成执纪不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一些平时比较调皮、上课经常捣乱的同学盯得很紧,而对一些体育成绩较好,在某些运动项目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则管得较松,尤其是对那些学生运动员的违纪现象老师往往是轻描淡写或是视而不见。长此以往,老师在“淘气包”们心目中没有威信,他们将更加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优秀学生因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就常常故伎重演。长此以往,体育课怎能不“乱”呢?
      3. 组织不力
      体育课的教学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器材,教者应有不同的把握。如果对教学内容的内涵、对学生学习状况把握不够,就会出现开头提到的《前滚翻》事件就是老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先给所有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是教师备课不充分的体现。
      另外,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教师的表演、示范毫无魅力,再加上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学生很容易不感兴趣,于是说话的、开小差的、调皮捣蛋的等等应有尽有。这时老师便要发火,要求学生立正、集合,按照要求一遍一遍严格训练,把丰富多彩的
      体育课上成了“鹦鹉学舌”式的训练课,更糟的是从此恶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深刻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体育教师对教学、对体育的一丝不苟是非常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反之,学生也很容易从教师不认真的态度中轻视这一门课。
      找到了“乱”的原因,我们便要“对症下药”,力求使体育课堂活跃而又生动,自由而又规范,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1、提高认识
      古人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可见提高儿童对课堂常规的认识对他们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指向和激励作用。要提高孩子们对课堂常规的把握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处、从具体事情中形成影响和概念。如一学生总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打闹、讲话,体育小组长说了他多次也没有用,他意识不到自己给别人增添了麻烦。随后的几周中,我便让他当小组长,请他整队,参与组织管理。几次下来,他红着脸对我说:“老师,他们有的人总不听我的,真麻烦。”我笑着说:“体验到当小组长的难处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这位学生便是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己不应该给别人、给班级造成麻烦。
      另外,在一些集体活动之前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直接指向行动。如体育课上常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此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共同遵守合作规范是合作成
      功的基本前提,并对合作中的分工要求进行细化,同时还要给孩子们讲清道理,让他们在自己的起点上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2、严格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学生,应当严格的地方便当严格”。对体育课上一些常规,我们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之获得最佳效果。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而严格的训练又会使的表现更趋于稳定,最终习惯成自然。
      3、有效调控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理智的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只是具备了对学生的爱,才会在课堂“乱”的突发情况下,变激怒为冷静变简单粗暴为循循善诱。而学生受到师爱的温暖,才能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化解课堂上的矛盾。
      理智的师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遇到“乱”时运用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突发事件作出敏捷、迅速、准确的判断和灵活、果断、巧妙地处理。如一学生总是对体育课不屑一顾,课堂上举止很随意,在他鞋带掉了时,老师可以轻轻地摸一下他的头,提醒他一声。他一定会十分诧异、羞愧,从而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再如对文章开头提到的学生学鸡叫的恶作剧,老师可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刚才他吹的声音很象,很有趣,把大家都逗乐了。大家再看一看他游戏做得怎样?”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了。任何“大发雷霆、大声吆喝”的做法都不能有效调控课堂,只会让师生关系越来越恶化。
      发表于《苏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