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思路 新方式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标,结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内容,阐述了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并且说明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要点;最后有力地论证了科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学习方式、课程评价
一、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就此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这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在推进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的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与实施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指南——《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成功的体验的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若干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个体差异,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依据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体育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同时,如何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发展学生跨文化实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等都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课程的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主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是学习方式的变革。现行课程注重的是再现,模仿式的接受学习,新课程则关注人的发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过程。课程内容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过去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秀,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新课程认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华东师大庞维国教授把自主学习高度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主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的调整,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即“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式或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个人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个人责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方式和过程。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无数次地为同学们而骄傲,因为你们会在成长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四、科学、积极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发挥他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从此意义出发,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平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即从关注结果,面向“过去”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过程,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特别是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能有助于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智力观、教育观”。
五、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增强信息素养
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信息素养亦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信息技术是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活跃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在一堂教学课上,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逐层呈示,概念等知识点不是一览无余,而是通过超级链接才能展示出来,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至于练习课,则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的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又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有些项目如体操、背越式跳高等,很难按要求作出正确的示范,而且任何一个体育教师也不可能"逐帧"完成慢动作。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把一个技术动作分解成组件教学,并配以逼真的音响效果,不怕学生不领会其要点,理解其精髓。学习进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六、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伟业。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由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递减或“缩水”,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可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造与递减并存的过程。因此,只有广大教育者脚踏实地地投身于此次课程中去,胸怀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为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才能促进新课程在各个环节和层面的有效落实,保证理论的课程和理想的课程在实施中成为现实的课程和实施的课程;才能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所言:“最好的方法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在于每个人的创造”。

【参考书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
《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