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摘要: 创新教育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  想象 合作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0、前言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接受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已很难使受教育的人才具有 “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探索与研究。
所谓创新,是指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他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则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眼睛,教学生看清事实;解放头脑,使学生学会思考;解放双手,加强动手能力;解放嘴巴,使学生享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接触自然,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使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①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有可能尽量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1、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集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道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体育教学中,我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2、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量实验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中小学阶段,由于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跃。其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亦即作为环境因素的一种。中小学教育对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运动的规律和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3、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于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创新能力的良好培养。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例如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模仿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准备操,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而这些都要经过经常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
3、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
教材的二度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我们通常所做的“贴人”游戏,即被追者与追拍者在跑动中,如果追拍者追不上被追者,则总是追拍者。这样,越跑越累,学生就感到乏味、无趣,而且人数上变化也太慢,因此,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把“贴人”游戏进行了改进。全班学生按人数分组后围成圆圈,面向圆心。游戏开始,教师指定二人站出来站在圆中央一人为追拍者,一人为被追者,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沿圈外跑。当被追者将快被追到或不想再跑时,以自己的前胸紧贴一队员的后背,那被贴的人立刻变为追拍者(原先游戏中此人为被追者),刚才的追拍人变为被追者。只要拍到,二人马上交换角色练习。这样,使原先枯燥、乏味的游戏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二度创作,使学生乐有所学,学有所获。
三、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积极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③而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要求团身紧,头、颈、背、臀、腿团成一个球,这样容易滚翻;如果某一部分松散,不成球形,就不易滚动。在教学时,教师一手拿一个充足气的排球,一手拿一个漏气瘪了的篮球,分别在垫上滚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前滚翻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前滚翻时团身要紧成球状,这样滚得快,反之则滚得慢。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又如,在四年级课题实验课中,教师教学生做一个素质练习,先让每个学生单独的坐在地上,在不借助手的情况下,用最快速度站起来,学生都能很快顺利完成;然后,让两位或三位学生背靠背、手挽手坐在地上,再起来。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完成,而且,有的组虽然成功了,但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这时候,有学生就提出来,为什么一个人这么快能站起来,而两个人就这么难呢?不是说人多力量大吗?带着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尝试。通过尝试后,有的组成功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教师就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就回答,这是他们配合的默契,是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团结的力量在起作用。还有的学生说,是他们努力合作,相互帮助的结果。教师就让学生根据刚才他们回答的再尝试、探究,结果真的是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动作。看着学生满脸的喜悦和成功,教师也深深的领悟到创新教育的真谛。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2、“以人为本”,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身体练习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
例如:低年级跳单、双圈内容时,教师把它设计为“小青蛙过河”。通过启发、诱导把学生带进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一只只小青蛙,一个个圆圈就是一片片荷叶。这样,学生边跳边唱着小青蛙的儿歌,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教学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高年级教学中,利用废旧报纸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旧报纸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报纸放在胸前迎风跑,有些学生把几张报纸合并成一大张,用手举过头领拉开顶风跑,他们说要做中国的第二个冯如。有的学生把报纸揉成一团当垒球投掷,有的折成纸飞机、纸燕子,迎风飞扬;还有的把几张报纸叠在一起,当成抬人的工具……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3、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积极提倡合作学习。还有,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在他的“大脑风暴法”中指出:“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 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抓住时机,创设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如:四年级体育教学中,在课题实验课组合练习时,让学生组成多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用身体语言设计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或跟体育有关的活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大都设计完成了任务。有同学设计“打保龄球”、“奥运五环”、“打乒乓球”、“打篮球”等等有意义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标志。其中,“打保龄球”的设计是这样的:一人先站于草坪前做“球”,相距三米处,有六位同学蹲下背对“球”做“瓶”。“球”在经过几个前滚翻后,碰到“瓶”后,“瓶”一个个前滚翻倒下。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设计者和每位参与者在创新中真正领悟到体育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与其说是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不如说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创新思维和能力集体结晶的体现。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④
4、注意左侧肢体练习,激活学生右脑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这90%的潜力很大程度存在于大脑右半球,而右半脑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做各种跳跃、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的发展。
5、学生自主创编,发展创新能力
体育课在徒手操、武术、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武术或游戏动作。让创编有特色的学生演示和练习,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予以表扬、鼓励,提出希望和改进意见。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2000年第5期 首都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教学》2002年第2期 首都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教学》2003年第1期 首都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