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初探


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试探

                       

    现在的课堂教学,经常碰到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提问,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人很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要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现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效能,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创新。

    一、对“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的理解

    “让学生动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的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这里,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用以下两种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解。

     1、在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时

     在需要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也得体验到相应的身体活动及非认知心理活动。因此,这种教学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在小学四年级“投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的动作要点。教师不是先示范和讲解要点。而是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我是“放牛娃”,牛现在不听话,我用手上的鞭子鞭打牛,这一情景教学,学生自由想象来完成鞭打动作,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纠正下完成动作,再由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归纳出要点。这种要点是通过学生自己体验而得来的,其掌握的程度相对较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发现规律的过程,而且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心理满足。

    2、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在尝试练习的活动中,学生自身的认知或操作活动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来源,而在讨论,评议等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可以来自交流活动的本身。如,当一位学生正确地完成了一次动作练习后,让学生评一评,这种交流活动不仅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自己的思维活动或操作活动的顺利发展,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学生体验的不同,但又有相似的体验,因此,通过交流,还可能唤起学生对以前的活动经历的体验,或起到丰富学生的体验的作用。如在“后滚翻”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后倒推手”的要点,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当你能够顺利滚过来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是否用了力?要用多大的力?……”一般的学生很少有“后倒推手”的体验,但有的学生会有“撑地推手”的体验,另一些学生可能忘记了有过这种体验。但通过学生的交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已有的体验与“后倒推手”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要点。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与直观教学的区别

    尽管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体验学习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然而从上面的现象反映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方式的一些特性。如,它与体育教学中用得最多的“直观教学”就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认为,直观教学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而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主要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等。而学生体验学生学习过程,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感受。这种感受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直接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有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也有对某些状态的体验;既有操作性活动体验,也有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心理体验。显然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关系看,体验学习过程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过程,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过程,而直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感知的教学过程。显然,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体验到了什么,体验什么,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

    其次,从两者所涉及的活动上看,直观教学通常是涉及低级的认知活动,及伴随这些认知活动的意向活动,主要是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阶段;而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体验的内容既可以是低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既可以是自身的身体活动,也可以是伴随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意向活动。

    再次,从其结果看,直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的认识,而丰富感性认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更高级的认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体验学习过程,既可以产生感性认知,形成更高级的认识活动,也能产生其他的非认知性的经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样,体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的共同形成与发展。

    因此,“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载体,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方式的基本环节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由认同——体验——领悟的认识发展过程,“认同”、“体验”、“领悟”是这一过程中三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中,“认同”是先导,“体验”是主线,“领悟”是结果。

    第一,认同。学习活动之初,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尝试性活动,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的目标,引导者即将进行的体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认同“跨越式跳高”学习的内容:第一步:唤起经验。在没有任何动作技术要要求的情况下,让学生跳过一定高度。第二步:提供素材,教师出示正确的“跨越式跳高”动作过程。第三步:达成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对比评价,学生知道“我该学什么”。

    第二,体验。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体验到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知道了要学什么,此时,在教师和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充分来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此时的体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体验“跨越式跳高”学习的过程:第一步:整体体验。提出一定要求后,让学生进行“跨越式跳高”尝试性练习。第二:部分体验。针对上一练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节性方面的尝试性练习。第三步:整体体验。在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完整的练习。

    第三,领悟。领悟是体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形成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体现了对学习体验的升华,表现了学习过程已获得成功而结束。此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生共同进行以评价为主的体验活动。如,领悟“跨越式跳高”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第一步:同伴交流。在与同伴的交流(互相评价)中领悟动作要点。第二步: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进行动作要点的归纳。第三步:自主练习。用已有的动作要点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再体验动作要点。

    “让学生动起来”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意向活动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的联系。那么,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强化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让学生动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了一个可操作性的载体。这样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能得到调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领悟这个学习内容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培养。与此同时,由于体验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甚至可能领悟到不同方法的优点与缺点。这样,一方面,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强迫”性的,而是转化成了自觉主动的学习,显然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动起来”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