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作者:不详    地址:不详    点击数:101    更新时间:2006-1-6 学生在体育课上"身顺心违"和有"厌烦"情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因素,而又往往没有被人们注意到。在师生矛盾当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如果不正确,教师在情感上、在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上,都会偏离正确的基线,势必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师生关系是如何扭曲的,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实是体育教学改革不可愈越的一个问题。
  一、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
  古代儒家从人出发,从"人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孟子和荀子在其著作中,论述父子、君臣、夫妇、朋友之间关系时,都是双方兼顾的,讲究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合情合理。将这种思想推论到师生关系方面,则应是"师生兼顾"的。虽然儒家及孔子没有直接这样说,但是孔子的教育生活以及他与学生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师生兼顾"的关系。孔子与学生共同生活,接近学生,接触学生照顾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讨论,允许学生提问,由此养成了师生间好学的学风,也养成了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从而产生了人格感化的重大作用。因此孔子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许多学生成为孔子的优秀弟子。孔子爱护学生,学生敬仰孔子--这是一种亲和关系,是合理合情的师生关系。
  非常可惜,这种合理合情、富有教育成果的师生关系,并没有长期成为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自汉代以后,在封建礼教严格等级观念下面,促使人与人的关系极端分化,划清上下、尊卑、贵贱之分;绝不双方兼顾,只顾"尊贵"的"上方",不顾"卑贱"的"下方",这种观念得到历来帝王码汉卡的赞赏,导致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分化与恶化。在教育方面,孔子所培养的那种师生关系,逐渐消失了,师生关系极度扭曲,下面三步曲足以证明。
  1、"师长有尊"使师生关系"变味""师长有尊"出自汉代《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一书。这一套"纲纪"是统治的最高法则,由帝王统治臣子、父亲统治子女、丈夫统治妻子,都有绝对的权力。而"六纪"与"三纲"中没有写进去的人与人的关系,有的写进"六纪"之中,师生关系便是,第五纪写的是"师长有尊"。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问题不大,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尚可以接受,可是仔细想想,特别是将其与"三纲"联系起来,发现问题不小,首先,单方面规定学生无条件尊敬教师,没有做到"师生兼顾"--没有规定教师该怎样爱护学生;其次,容易使一些教师有意或无意之间将"师长有尊"看作三纲后面的第四纲--师为生纲,自己对学生具有君父对臣子那样的统治权力。对学生的管教,如同对学生的统治。"师纲"的出现,是师生关系扭曲的开始,开始变味了。
  2、"天地君亲师"使师生关系"变性"在旧社会的一些家庭里,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将"师"排列在"天地君亲"之列,意味着"师"具有极大的"师权"。前面说过教师是有"尊"而无"权"的,在"天地君亲师"牌位中却反映出教师既有受尊的地位,又有统治学生的权力。这种师权并不是单单写在书本上,而是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师权大大超过"师长有尊",使师生关系更加扭曲,不仅变味,而且开始变性。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师生关系"变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源于旧社会,时至今日,有时还能听到这句话。这句话又比"天地君亲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为师"一日",就可以为父"终身",享有终生的特权。这种说法将师生关系变成畸形,歪曲达到极点。这种观念将师生绝然割裂开来,将双方都摆在绝对的地位之上,首先将教师无条件的与君父并列,无论其品性如何,是黑是白,都处于尊贵地位,对学生具有君父对臣子那样大的统治权力。其次将学生永远摆在臣子地位,听任教师的摆布与训斥,不能有自己头脑与想法。师生之间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赋予教师可以任意对待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冷淡的、疏远的、虚伪的和紧张的;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到清末民初达到登峰造极程度,学生在学校学习,身心受到无量的痛苦。 新中国成立以来,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千年的观念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不正确的师生关系依然到处可见,变化的是表面形式或现象。
  二、师生关系的客观阐述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对师生关系有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
  1、有生才有师
  在学校出现之前,子女要为学习,家长请来合适的人(教师)上门都自己的子女,后因要学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家庭教学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社会上出现了正式的教育机构--学校。众多的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因此引起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可见,在古代是先有学生,后有教师的;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师;在现代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学生,哪有学校、哪有教师呢?学生不为教师存在而存在,而教师却因学生存在而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并没有被所有的教师(包括体育教师)认识到,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相反的看法。
  2、爱生与尊师
  针对旧中国严重扭曲的师生关系,徐特立、吴玉章等前辈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提倡:"尊师爱生",意指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四个字兼顾了师生双方,无疑比封建社会"师长有尊"片面强调师方是一大进步。但这四字又易引起误解,即学生尊师,教师才爱护学生,将尊师作为爱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教师爱学生应当是无条件的,而学生尊敬教师却是有条件的,因为教师如果素质低下,又不爱学生,学生又何必尊敬这样的教师呢?所以将"尊师爱生"改为"爱生尊师"更合情合理,这样一可以改变尊卑、上下等级旧观念,一可以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由爱生引发尊师所形成的师生关系,自然多于人为,真诚多于虚伪,亲切多于疏远,温暖多于冷漠。那些只强调学生不太尊敬自己的教师,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热爱学生了呢?
  3、主体与主导
  在严重扭曲了的师生关系下面,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装纳知识的"容器",不重视学生的学,以自己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自己的教为目的,而不以学生的学为目的,主观脱离客观,结果是有教无学,结果是教师拼命教、多多教、赶进度、赶考试,学生充其量只能背诵一下书本上的知识。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而在教育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等思想,这实际上主张学生为主体。到底师生双方谁是主体呢?众所周知,人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自学了许多经验、知识,出生后就重视学习。学校教育要继续培养自学好学的好学风,培养学到老学不厌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与能力。教师教之功是有限的,而学生学之功是无限的,所以要重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的"主",不是君主的"主",不是主持的"主",而是主动的"主",独立自主的"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以教师为什么?教师是代表国家、代表社会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师不仅要教书,尤其要育人,教师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等,教师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教师永远要从学生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应从教出发。但是,从师生双方的地位分析,必须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前提下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是问题的实质。
 三、师生关系的合理构建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以教师与学生的角度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1、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是前提
  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从"尊贵"的虚假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求学者--学生则应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是构建正确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2、教师素质高是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教书育人是途径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包括体育教师在内,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