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走和跑”教材中对学生“乐群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


1.研究的目的、意义
未来社会是崇尚自主与合作的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乐群合作”是个人自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天性流露:成功时,喜悦与自负、自傲并存;失败后,难过和害羞、自卑交织;高难度练习时,焦虑与恐惧溢于言表;游戏活动中,自私和随意交互呈现;分组活动中,信任、友谊和猜疑、妒忌交替;受到批评时,敌视和逆反不言而喻。一览无余又可能只在瞬间出现的讯号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被忽视,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一次次原本可能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从而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课堂社会目标、发挥个人潜能、实现最佳适应的机会。
构成当前小学生心理素质偏低的原因固然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但作为当前小学生知识和经验最多来源的学校,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如何通过体育教学这一途径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和个性、人格的培养,是每个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实验设计
2.1实验时间:
     1999学年第一学期9-10月。(第三周至第六周,共四周八课次。)
2.2实验对象:
2.2.1新黄浦实验学校99学年四年级1班和2班。
2.2.2随机抽取四(2)班为实验班,四(1)班为对照班。
2.3实验内容:
实验班和对照班均进行“走和跑”教材中400米和接力赛跑两项内容。
2.4实验方法:
2.4.1实验班在体育课中对 400米和接力赛跑两项教材教学中,在方法上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为再现式和练习式教学方式)以外,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均根据自定的观测量表的相应内容作语言的提示和小结。实验班观测量表均取该项内容在该课次最后一次练习时的表现。第1-4课次采取对照量表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填写”的方式进行,第5-8课次采取教师观测为主,结合“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
2.4.2对照班在400米和接力赛跑教学中则只作一般提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出的反应不作评论。
2.4.3在实验初期和结束各做一次400米,30米*12及“小舟实验”测试,以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对照比较。
2.5实验其他变量控制情况
本次实验中,为避免一些无关变量对相关变量的影响,增强实验效度,达到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故对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
2.5.1实验班和对照班入学不是以体育成绩为依据的,是随机的,与体育成绩无关。
2.5.2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本人执教、测试。
2.5.3实验班和对照班测试方法、要求相同;两个班均在同一天 、同一地点、由本人用同一计时器进行测试。
2.5.4实验班男生23人,女生16人。对照班男生28人,女生16人,为测试便利计,对照班本学期入学的五名男生成绩不计入。
2.5.5两班学生均为正常年龄。
2.5.6严格控制体育作业量,不布置与400米及接力跑成绩提高有关的体育作业;八节课连续四周上完,其间不上其他内容教材。
2.5.7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不知道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
实验中,无明显实验干扰因素出现,在400米及30米*12接力赛跑教学中得到下列结果:
3.1为期四周的“走和跑”教学,各班成绩均有提高,但幅度不同,具体成绩如下。
表一. 400米成绩表(单位:秒)
x s n t p
实验前 实验班 116.3 10.3 39 2.209 <0.05
对照班110.4 13.1 39
实验后 实验班 111.9 9.3 39 1.455 >0.05
对照班 108.7 10.1 39
表二. 30米*12接力跑成绩表(单位:秒)
x s n t p
实验前 实验班 72.39 2.32 3 0.532 <0.05
对照班71.28 2.28 3
实验后 实验班 64.32 1.76 3 4.400 >0.05
对照班 68.37 2.00 3
表三. 30米*12失误情况表(单位: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合计
实验前 实验班 2 1 2 5
对照班 1 1 2 4
实验后 实验班 0 0 0 0
对照班 0 1 1 2
从表一至表三中可以看出,实验班400米成绩由实验前的差于对照班至实验后的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30米*12接力赛跑成绩实验班也比对照班好4.05秒。采用独立随机的单因素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两班在合作程度较高的30米*12接力赛跑的成绩上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班在30米*12接力赛跑上的失误率也较实验前大为降低,明显好于对照班。以上情况说明在同等条件下,“乐群、合作”的培养因素施加,实验班取得明显效果。
3.2对实验班“乐群、合作”精神培养情况进行观察了解,统计结果如下:
表四. “小舟实验”情况统计表 (以三分钟为限)
男生 女生 混合
实验前 实验班 失败 9人 失败
对照班 失败 9人 失败
实验后 实验班 15人 16人 17人
对照班 失败 11人 失败

表五. 实验班学生“乐群、合作”观察取样表(单位:人)
课 次
行 为 1 2 3 4 5 6 7 8
能为他人加油 2 6 16 26 28 35 39 39
能为自己加油 0 13 39 39 39 39 39 39
能向强者祝贺 0 2 4 8 11 19 23 29
“我行,你也能行”0 4 6 6 12 15 15 19
“这次输了,再来”3 8 20 26 37 37 39 39

表四可以看出,实验班“乐群、合作”意识优于对照班。女生情况较男生好。由此说明,加强“乐群、合作”精神培养,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从表五可以看出,随着“乐群、合作”精神宣传的深入,学生从自负、自傲、自卑、自私、焦虑、恐惧等情绪中摆脱出来的人数大大增加。
从表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乐群、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的同时,“负责、诚实”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表六. 实验班“乐群、合作”观察评量表 (单位:人)
课 次
行为 评量等级 1 2 3 4 5 6 7 8
合作 1 1 5 6 6 8 10 12 16
2 4 5 6 9 8 7 6 6
3 16 11 10 9 8 10 12 12
4 7 9 10 10 10 9 7 4
5 9 9 7 5 5 3 2 1
乐群 1 7 7 9 13 15 16 19 20
2 7 12 15 10 11 10 7 8
3 18 13 10 9 6 6 6 4
4 5 5 5 6 6 6 6 6
5 2 2 2 1 1 1 1 1
负责 1 4 6 10 18 20 22 29 30
2 6 6 6 7 10 12 7 6
3 16 14 14 8 7 3 3 3
4 8 9 7 4 2 2 0 0
5 5 4 4 2 0 0 0 0
诚实 1 6 6 7 7 21 24 26 26
2 6 7 7 8 4 3 2 3
3 6 7 8 7 4 4 3 2
4 14 12 10 11 6 6 6 6
5 7 6 6 5 4 2 2 2
领导能力 1 6 6 6 6 10 14 17 18
2 7 8 8 9 12 9 11 10
3 8 8 8 9 4 6 6 6
4 9 8 8 8 7 5 2 2
5 9 9 9 7 6 5 4 3
学习能力 1 10 13 17 20 22 28 30 32
2 12 10 9 8 7 4 3 2
3 8 7 6 4 5 3 3 2
4 6 6 5 5 3 2 1 1
5 3 3 2 2 2 2 2 2
4.分析与讨论
4.1本实验证明了加强“乐群、合作”精神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率和对学生的个性加以完善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通过观察、测定,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4.1.1在“走和跑”教材中对学生进行“乐群、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保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活泼开朗、诚实负责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质劳逸结合,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进而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4.1.2在“乐群、合作”精神支配下的学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睦、师生之间关系也随之融洽,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4.1.3“悦纳自己同时也悦纳他人”作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在学生“乐群、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后更为体现,能使小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发展社会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1.4“乐群、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独立而自主的人格的塑造,有助于改善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偏差;有利于积极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能有效防止儿童心理虐待的发生;有助于学校恐惧症和焦虑症的减轻和克服;对儿童孤独症有明显改观作用;能有效预防不良品行的发生和发展,并对其有矫治作用。
4.1.5“乐群、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走和跑”教材中集体项目或多人参与项目的成绩的共同提高;对竞赛中容易出现的赖皮、偷跑等不良行为起集体的监督和舆论作用;对竞赛中的同学有强烈的激励进取、鼓励成功的作用。
4.2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精神,还可以在小学 《体育与保健》各项教材中综合使用。例如:选用教材的球类游戏;“滚翻”中“保护与帮助”的教学也是“乐群、合作”精神培养的好时机。
4.3“乐群、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体育与保健》课程的教学。
4.4“乐群、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带来的启示:
4.4.1当小学生刚踏入学校的大门时,就对其进行“乐群、合作”的培养有助于其个性、人格的培养、完善,能使其受益终身。
4.4.2在小学《体育与保健》课程各教材中,“乐群、合作”还可与其他心理辅导手段并用以取得更好效果;同时,心理辅导也应该“对症下药”,寻找合适、匹配的体育教材,以达事半功倍之成效。
4.4.3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健全的人格不可偏废;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学校体育的主渠道来使学生得到身心一体、和谐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其作用和地位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教育凭借其优势和特点,应成为培养健康人才的佳径,体育教师在培养身心一体、和谐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人才中责无旁贷、大有作为。


主要参考资料:
(1)张声远:《学校心理辅导概论(增订本)》.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1998.2
(2) 《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上海市教育学院\教科院普教所.1996.11
(3)H.J.Eysenck,SybilB.G.Eysenck.编: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湖南医学院印刷,长沙,1986.6
(4) 《儿童孤独量表》.华东师范大学,1995.9
(5) 《儿童社会焦虑量表》.华东师范大学,1995.9
(6)陈融: 《体育科研方法》.海南,1996
(7)林崇德: 《简论学校心理学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8)王加绵等: 《辽宁省小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研究报告》. 《普教研究》,1995.4
(9)上海市九年义务制教学教材,《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

【本文获得中国园丁网教师节征文参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