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武艺活动  射箭


“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这是唐代诗人张枯笔下驰马射箭的场面,何等豪迈,何等潇洒。
  射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远古祖先赖以谋生的手段,又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据有关的考古资料,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磨制的石箭头,表明当时已经使用弓箭了。
  弓箭的出现,使最初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异常先进的工具。所以,在上古人类的心目中,弓箭自然成了战胜天灾的一种威力无比的法宝,而最初的优秀射手也被当作神来崇拜。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就是一位善射的英雄,传说他用弓箭射落了九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太阳,为百姓创造了幸福。后翠,堪称远古时代第一个优秀射手。从此,射箭作为一项武艺活动,在历史上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由于青铜箭簇的大量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当时的射箭水平。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商代已设立了专管射事的官或统率弓箭手的武官——射。周代,射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被称为“男子之事”,“周礼”中记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将射箭列入其中。
  当时规定,男子15岁就要开始习射,成年后要按不同等级,在不同的场所继续练习射箭,而后参加每年举行的不同等级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进行饮酒、奏乐等一系列繁杂的礼仪,被称为射礼。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较早的射箭比赛了。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诸子百家,也对射箭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据《礼记.射义》所载,孔子在“翟相之圃”射箭时,观看的人围得像墙似的,这也许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射以观德”的教育:苟子、墨子等也都是射箭好手,并将射箭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由于战事频繁,射箭的普及范围更为扩大。魏国的著名改革家李悝,曾下过一道“习射令”,规定人们发生纠纷后打官司时,先进行射箭比赛,谁射得准,官司就断谁赢。这虽有些荒唐,但李悝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学习射箭的本领,反映了当时对射箭的重视。这一时期,在赵国还出现了赵武灵王进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的事情。赵武灵王通过改革,引进胡服,鼓励骑射,使国力大盛,成为历史上尚武强兵的典范。
  随着射箭运动的普遍开展,出现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射手。《战国策.西周策》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日善。”这也就是后来成语故事“百发百中”的由来。
  当时的射箭技术,随着射箭的普及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总结出不少射箭理论,如“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等,这些均是对当时射箭理论的精练概括。
  秦汉三国时代,射箭在卫国强兵的军事活动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时军中涌现了许多善射的能手,最著名的是长于骑射的飞将军李广。据《汉书.李广传》载,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见草丛中卧着一只猛虎,他一箭射去,火星四溅,近前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而箭头则已深深地射进了石头之中。可见他射箭之神力了。其后如“左右驰射”的董卓,“营门射戟”的吕布,都是精于射箭的军将。这时,有关射箭的著述已大量付梓,仅《汉书.艺文志》中就汇载有《逢门射法》等8种69篇。说明不同特点的各家射法已经形成。
  民族大融合时代的两晋南北朝,射箭的竞技和娱乐色彩渐浓,并产生了正式的射箭竞赛活动。《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传》曾记道: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曾举行过一次射箭比赛,当时是将一个能容二升的银酒杯悬于百步以外,19个人进行竞射,射中者即得此杯。结果,濮阳王顺喜获此奖杯。这当是我国历史上最初的奖杯赛。
  “武举制”是唐代武则天首设的一项选拔与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制度。在其中的9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5项,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反映出射箭这项军事体育活动在唐代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当时,妇女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杜甫《哀江头》一诗中“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正是对妇女们射箭技艺的形象描绘。由于射箭所具有的竞赛性与娱乐性,因而又常常成为文人们的一项文娱活动。唐代浪漫大诗人李白、诗圣杜甫,均是射箭能手。李白曾自诩为“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驾”,而杜甫在打猎中则“射飞曾纵鞍,引臂落梦鹙鸧(音qiucang)”。
  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如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在当时的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据《梦梁录》所记,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民间射箭组织“射弓踏弩社”及“射水弩社”,对入社者的要求是“武艺精熟,射放娴习”,这可能就是当时民间射箭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与此相适应,政府为推广射箭活动,于元丰二年(1079年)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这一时期,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统治者从礼制的角度对射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其他活动进行了规定。如投壶,就是由最初的射礼发展起来的,这种活动主要是贵族阶层用于饮宴中的游戏,以箭投壶,中者为胜。司马光从礼仪的角度对投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格定,这就是《投壶新格》。其中反映了射的多样化演变和礼制形态向体育娱乐活动的渗入。
  辽、金、元统治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骑马射箭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技能,如契丹族的射木兔、女真族的射柳、蒙古族的射狗草等习俗。这些射箭比赛都要求有很高的技巧,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射箭的重视。
  满族自谓以“骑射立国”,所以清代的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将“木兰秋围”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专门射猎场所。这更促进了习射风气的盛行。当时流行的娱乐射法有“射月子”、“射鹄子”、“射捆”等,并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这表明此类射箭活动已逐渐脱离军事而具有明显的娱乐性,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了。
  清末,现代火器逐渐普及,射箭的军事意义逐渐消失,演变为纯粹的体育项目。我国现代的射箭运动,是继承古代传统、吸收近代世界射箭技术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