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和礼仪-1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饮食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影响,从 而形成饮食规则和食物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又是最 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的。

  按饮酒仪式分有以下几种:

  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

  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火塘与少数 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内在联系。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火塘火, 孕育出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 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的 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

  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面对门的后墙前放置供桌, 桌上供奉祖宗神主、牌位等。火塘位置在供桌正前方或屋门两侧。在火塘边饮酒 絮语,也就有在列祖列宗前饮酒的意味。与豪气万丈或欢快活泼的少数民族酒文 化主流相比,火塘酒在整个饮酒礼仪上则显得庄重拘谨得多,整体气氛表现出更 多的理性成分。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首先表现在饮酒人的座次排列。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 火塘“上方”指背墙面门的位置,这个位置离供桌最近,是家庭中男性长者的专 座;纳西族摩梭人则正好相反,火塘上方是当家妇女的座位。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整还表现在饮酒礼节上。在父权制度牢固确立的民族中, 居家围坐火塘饮酒,斟酒人一般是家庭的长子,第一杯酒要敬给男性长者,次则 女性长者,平辈者依年龄长幼顺序斟满。若有宾客临门,第一次斟酒要由男性长 者亲自执壶,为宾客斟满后,再移交酒壶给长子,由其依次斟满。饮酒时,要先 敬客人或长辈后才能饮用。

  火塘酒的拘谨和严整还表现在饮酒时的语言行为上。火塘边饮酒,祖宗在 堂,老幼环坐,因此,不得秽语亵行,不得随意喧哗。火塘酒的话题多由宾客或 长者提出,晚辈后生尤其是青年妇女不能随意插话打岔。饮火塘酒,在有的民族中,是一种团结人群、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傈傈族、怒族、独龙族的火塘酒,除严禁在火塘边污言秽语外,较少受繁文縟节的限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宽松舒畅、热烈欢快的生活氛围。

  少数民族的节日宴饮丰富多彩,特点突出。清代在满族宫廷中,皇帝于除 夕夜举行家宴。未时,汤膳之后是“转宴大席”,即将宴席上的各种膳品和陈设 (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自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 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 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而后后妃依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 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奏祝颂之乐,家宴结束,完全是钟鸣鼎食的侈靡 派场。

  凉山彝族在年节的第二天,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集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 酒喝,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烂醉如泥者不得不落伍退出。过年搜酒,队伍 走到哪儿就喝到哪儿唱到哪儿,为村寨的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的气氛。拜 年一般在初三,路远的可初二出发。在去拜年的路上碰到相识的人,要打开酒瓶 请他喝“开口酒”。他喝了酒后要给点回礼,并要赞美一番拜年者所背的猪肉等 礼物才能告别。晚辈去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叫喊村寨的人来喝拜年酒;小伙子到 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若没这方面 的本事就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闹得又狼狈又高兴;姑娘来拜年,主人寨子的 小伙子们又争着去献殷勤,凑热闹。

  芜族过年必有聚饮“咂酒”和跳沙朗(锅庄舞}的活动。初五各家出一名男 性代表出行,每人都带着酒、肉、馍馍和香,到占卡所指的方向找块平坝祭天、 烤肉、聚饮。不出行的人举行射靶比赛,靶子是用面粉蒸的熊或猪子形馍馍。赛 毕即聚饮歌舞。春节期间一家人还得到自己家调房顶上去给象征祖神的白石献 酒、肉、饭。

  嗰酒:咂酒也叫“竿儿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 习俗。

  “嗰酒”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 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纳 西、傣等民族之中。以咂酒法饮用的酒都是水酒。咂酒有冷嗰、热咂之分。喔即搬出酒坛,将吸管插入坛底吸饮;热哂酒是把水酒放在锅里加热或者直接把酒坛 架在火上,边加热边饮用。咂酒是一插到底,一边饮用,一边加入冷开水,使坛 内或锅内的酒液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直到酒味全都丧失。

  这种饮酒方法,在西南各民族中曾长期盛行,是待客的最高礼节。明代旅行 家徐霞客游历滇中,在洱海边的铁甲场村民家晚餐时,这种独具特色的饮酒方式 令徐霞客大开眼界:“置甑于架上,下以火,插筒与中而递吸之,屡添水而味不 减。”这是边加热边饮用边添水的热哂法。

  佳节良宵,在宽阔的场坝上置盛满水酒的桶或大罐,其间插入竹管若干根, 人们环绕着酒坛轻歌曼舞,渴了,凑近酒坛对着竹管喝一口,清清喉咙再唱;累 了,凑近酒桶吸一口气,振奋精神又跳。

  以竹、藤、芦苇等直接吸饮的哂酒法,缺乏卫生保障,有碍健康。一些民族 已逐渐弃置不用,而有的民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这一饮酒方法,有的则采取折 中的方式,将酒“咂”出,盛人杯、碗中再饮用。

  转转酒:转转酒是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轮 流传递同饮的饮酒形式。流行云南、四川等地。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田边地头,山前路畔,街道集市, 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的方向传递着 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仰身大笑,直至酒尽壶空,才 欢笑着分手,尤其在赶集的日子,彝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 更是司空见惯。

  转转酒,是许多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坦荡豪爽的性格的 直观表现。同时,转转酒包含了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整合意义。相传,有一座大 山,上面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结拜为兄弟,汉族为大哥,藏族为二哥,彝 族为三弟,每年过节都团聚在一起。有一年,三弟彝族开荒收获了许多荞子,磨 荞面后煮了很多,请二位兄长前来共食。第一天没有吃完,第二天泛出了浓烈的 酒香,西进碗后,三兄弟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喝。从早转到晚,也没有喝完。 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喝完后又会有新的,于是三人才放怀转着喝 酒,结果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后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转转酒的饮用地点多在野外,其表层的原因是饮酒条件有限,酒具不敷众用。但实际上在可以解决酒具和饮酒场所时,许多人也只买一海碗老酒,围坐街头树下,众人共醉。历史上,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大都闭塞偏僻,人与人缺乏交 流的机会,亲朋好友在节日、赶集时等空闲的日子才偶尔相聚,采用转转酒的饮 法,一壶酒或一碗酒,无论其主人是谁,一旦放在众人面前,就大家都能享用, 在轮流饮用时,参与饮酒者都会根据酒的多少,适量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