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磨难——北京巨富李晓华


    1951年,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 庭。1969年,李晓华参加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1978年终于返回北京。后来因贩卖电子表, 被判处3年劳教。
 
     80年代初,他独自跑到广东,用3500元买了 一台冷冻果汁机,到北戴河海滨,与当地人合伙 开了一家冷饮公司,赚取了 10多万。
 
    1985年,李晓华只身前往曰本半工半读。后 来他发现101毛发再生精很有市场,便凭着个人 关系成为日本3家代理之一。这时他的事业走 入正轨,开始发展旅游、贸易、地产、纺织等业务。
 
    1989年,他在香港设立华达投资集团公司, 投资香港房地产、日本进出口贸易、马来西亚铁 路建设等,赚取利润后,又在全国各地不断投资 了 10多家三资企业。
 
1969年,17岁的李晓华随着上山下乡的队伍挺进东北,扎根在 黑龙江建设兵团。在那里他接受了彻头彻尾的锻炼,农田里的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精通。
 
  1975年,李晓华几经周折,终于转到了北京附近的河北省琢县 农村插队。生活对他来说才刚刚拉开了帷幕。
 
  也许因为李晓华是北京人,也许因为他文化高、脑袋瓜好使,总 之,他当上了推销员。如果说起他经商的经历,应该从这时候算起。
 
  1978年,李晓华终于返回北京。他托人在灯市Ci一家银行科研 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改革开放,给每一个尚不富裕的中国人 提供了无限的致富机会,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个人的眼光和 胆识了。头脑灵活的李晓华,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生意。但李晓华 出师不利,只因贩卖16块电子手表,就被判处3年劳动教养。当时 一块电子表只有3块多钱。尽管李晓华因病并未在劳改农场呆多 久,但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单位除名。
 
  失业也许是件好事,它将李晓华抛进了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行 列。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走俏,虽然利润丰厚 但他并未为此所动。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 进口的冷饮机面前凝视许久,一问价格才3500元,而且是样品,不 卖。他灵机一动,先交朋友,请人吃顿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 以优惠价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
 
  盛夏时节,李晓华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向当 地人介绍这台美国制造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的功能,当地人头一次 见到这洋玩意儿,愿意出场地、营业执照与他合作。就这样冷饮公司 开张了。这年夏天,排队喝2角钱1杯的美国冷饮,成为北戴河海滨 浴场的一大景观。小小的一台“冷饮机”在短短的30天内净赚了十 几万元。
 
  秋风一起,李晓华便把这台冷饮机卖掉。朋友不解地问他,为什 么将这台“印钞机”卖掉,李晓华说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100台”
 
  果然,第二年夏天,北戴河海滨超过了 100台的冷饮机展开了冷饮大战。
 
  而此时的李晓华用卖冷饮赚的钱作资本,从北京电视机设备厂 购买一台组装录像机和大屏幕投影机,与秦皇岛一家文化馆合作,放 起了录像。据说当时河北省仅此一家。在开放改革之初,港台武打 片、言情片拥进国门,当时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贫乏的人们,禁不住 这巨大的诱惑,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张门票有时被炒到很高很高。
 
  到80年代中期,李晓华已经成为京城中赫赫有名的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