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当前在新的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是附属的,惹事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体育与健康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课内外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之后,继而产生一种爱和归属的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支撑点,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我们周围的亲情资源,通过活生生的教育对象的接收、反应、内化、行动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让孩子在爱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创建良好师生关系,让孩子“自我实现”

人本化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首先是整体性,个体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情绪等方面达到内部有机的整体化,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其次是创造性,个体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享受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使我们的学生干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课上我让学生注意养成课堂常规的同时,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的用自己的动作、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情交流自己的所学、所想。并及时地用微笑、爱抚、夸张的语言、可爱的小星星、七彩花、聪明果来肯定学生的表现、战士、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地为学生设计一个个可以不断努力的目标,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不断地自我实现,还在每节课上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为课堂中融洽的气氛,每到下可总有小孩子围在身边问长问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年级才入学三个月的一个小学生,当我第一次给他们上体育课时,她面对人人喜欢的游戏丢下了一句“我不高兴玩”跑进了教室,而如今,每到体育课她都早早的把衣服脱掉一些,体育课上活动积极,乐于表现,下课了还要问上一句“今天还有没有体育课了”“我最好每天都上很多些体育课”,课间看到我走过还会来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一切都让我感动,同时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建立多层人际关系,满足孩子的“亲情渴望”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独生子在学校更渴望亲情,我们也常把班级、学校比作一个大家庭,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亲情。而其实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总有时会对某些学生照顾不周全,而且学生在需老师长辈的亲情呵护外,同样还需要同学间、伙伴间给鱼的多种层次的爱、尊重和关心。今年我任教一年级和六年级,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非常渴望大人的呵护:而六年级学生正从儿童走向青少年,从他的年龄特点上来说更喜欢独立、自主,最好能展示一下自己的领导才能,同时也渴望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以体现他成为大人的感觉。于是我想到了让一六年级学生结对子,把相应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的一节体育课换到了一起,让一年级的孩子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哥哥(姐姐)老师”,同时给六年级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练踏步,练两节操、用小篮球教自己的“学生”一个小游戏。那是一节令我感动的课,每一个六年级的学生都尽其所能,认真地、象模象样的做着小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学得特别认真,他们要在小老师面前表现出最好的姿态,当一排排一年级小孩子站出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小老师们不断的叮咛,充满鼓励的微笑中略带一丝紧张的神情绝不亚于我这个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而最后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运球接力游戏把两个小孩的心完全贴在了一起。当然一节课仅是一个开始,课后的辅导和交流才是亲情资源的真正体现,每天中午或晚饭后的休闲时间总能看到一个个一年级的学生在跟他的哥哥姐姐们认真地练操、学跳绳、做游戏……

三、课处延伸,融合亲情,促进全民健身

我们学校是全寄制,学生在校的时间多,回家的时间短,可千万不能小看这短短的两天又休日,这可是一个促进学生与家长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好机会,而且全民健身意识往往都是从孩子身上体现得更多些,于是我时常会在学了新动作后鼓励学生回家做给爸爸妈妈看一下,把自己新学的游戏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对于现在流行的健身操之类的活动,则鼓励学生回家做一回小老师,带着父母一起来练一练,对于跳绳、踢毽这些爸爸妈妈都会的活动则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比一比,而每个星期一我都会问一问有没有当小老师,有没有请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每次总有不少学生高兴地讲述着自己和父母一同游戏、一同学操的情景。我想从学生那高兴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对体育的兴趣又更进一层了。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亲情资源,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外,处处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从而不断实现学生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获得体育思想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不仅关注学生的健康水平,更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书目: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