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与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比较研究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旧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在2004年的新学期开始在全国4个实验区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有必要对新旧的课标和大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认识与理解,促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
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比较
    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中体现的是体质教育、技术和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的纬度。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为课程目标。新体育课程注重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要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具有时代特征,而且目标体系全面,相互关联。观念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实施高中《课标》,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
二、课程性质的比较
与旧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特别强调;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健康素养,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方向指明了方向。而旧的教学大纲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的系统性,缺少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有四方面:(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而旧的教学大纲它重视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术掌握的系统性、衔接性,比较忽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四、课程设计思路的比较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
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设计了必修和选修内容和七个系列,并设有11分的学分制,为学生的学习需要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学习的空间。而旧的教学大纲规定死了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五、课程目标的比较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由旧的教学大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思想品行教育三大任务,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和细分为水平五、水平六的水平领域目标,内容更为丰富全面。目标设置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五的基本目标,又有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的水平六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目标设置的因人而异,新的课程目标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方向,制约着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设计与选用。因此,必须明确新课程目标,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自觉地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努力。
六、课程结构的比较
旧的教学大纲的课程结构规定各年级学习的运动项目和学习内容,这种课程结构体系比较单一、狭窄、封闭,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则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新标准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纳入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大课程结构体系,这种体系为高文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体育教学开设灵活多样能适应学生身心需要的新型课程。
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比较
旧大纲侧重于对课程教材编写的技术系统性,而新的课程标准则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比较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健身性和终身意识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塑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健康第一的内容和要求。针对传统教学法重教轻学,重统一性轻针对性的偏差,新标准强调:课程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多样化,注重教法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
八,课程学段的比较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五相当于高中,水平六为高中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而旧的休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学生的发展空间很有限。
九、课程教学时数的比较
新的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较快达成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一些教学时数,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构做法;而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十、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如七个系列,若干个模块,为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具体化、显性化。而旧的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
十一、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比较
旧教学大纲的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都比较模式化、运动项目化、标准化。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体育课程由死规定的运动项目向开放型的课程发展,学校体育活动场所与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相结合,体育课程与校外人员、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体育课程已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课程,而是一门具有多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十二、课程评价的比较
旧教学大纲注重运动成绩,重视结果性评价、甄别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用一个秒表、一把尺子就能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而新的标准在课程的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可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进行学习,可分学期、跨年度完成学分。评价内容有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精神、情意表现五方面,评价方式也由教师参与的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它既促进教学的教的,又促进学生的学。因而,有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