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内容提要: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有着它的社会必然性与社会需要性。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把教师主体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利用自身教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理念与方法,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找出了一条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字: 教师 主体行为 学生发展

一、前言
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又要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人才服务。
学校体育教书育人是指在向学生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殊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因而有其特殊的教育性。学校体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性,决定了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因此,只有根据其特殊的教育性,深入分析把握学校体育育人的特点和作用,将是做好学校体育教书育人工作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与作用
(一)、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性是指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它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书育人的根本特点之一。其他学科的教书育人,往往是以说教为主,通过向学生阐述伦理道德、让学生明事理、分善恶、辩真伪,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而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则是,让学生亲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育人目的。
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决定的。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离开了教室的限制,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因此,使赋予其中的教书育人具有鲜明的动态性。
3、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学校体育教书育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运动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运动心理负荷,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而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也就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同步发生,不可分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学校体育中的教书育人是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特定的“社会”是指体育运动而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提供某种体育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
(二)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教书育人有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美和体育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完美发展,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三、 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间力量,学校体育的教书育人的特定与作用均是由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所决定的。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训练队、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协会、小组等,体育教师在这些工作中无一不起着重要作用,备课、组织、编排、辅导,无一不体现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是学校体育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二)、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教育的执行者是体育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的教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教育重点与方向。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优秀的体育教师懂得利用自身的语言、行为通过某种教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之人才。因此,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师主体行为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 体育教师在教学种如何利用主体性行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一)、导学
在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感知事物以直接视听为主,神经抑制过程不完善,精确分化能力差的时期。因此,对于动作结构较复杂的教学内容会产生困难感,解决好变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教法手段问题,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1、模仿导入
在教学中把那些有难度的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使其成为学习和掌握动作过程的转化手段。如在进行正面上手前掷实心球的教学时,让学生先做抡锤打钎的模仿,用低姿打钎诱发向前、向下挥臂的动作,用高姿抡锤动作加大上体后仰、大臂向上、向后的摆幅。这种模仿教材基本环节,掌握简单过程的练习方式,既是动作教学的语言描述,也是建立本体感觉,相成条件反射、由此及彼的掌握复杂动作的迁移手段。
2、标志导悟
对于学生空间知觉能力差,非对称结构的动作和左右方位的活动能力差的现象,采取利用标志物的教法很有效果。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站立式起跑动作时,课前,先在场地上划好“工”字,练习时让学生两脚站在两条横线上,然后以行导悟,告诉学生手和脚的位置关系。按照认知规律,只要确定一个条件,就容易搞清另一个条件的关系,即脚或手的位置确定之后,在让学生通过思维确定另一侧的脚和手的位置就容易解决了。从而在以后的练习中一顺边的现象就很少出现了。
3、条件导控
借助条件作业法,诱导或限制练习的动作位置、方向、范围、路线等,是学生掌握正确动作和姿势的辅助性手段。如高中学生学习蹲踞式起跑时,为防止学生在起跑后上体前抬过早,可以在距离起跑线前5——6米的地方横放一根高度适当的横竿,让学生在标志竿前,以正确姿势起跑后加速,其效果相当明显。因此,采用这些手段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这些附加操练条件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明白练习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激励他们主动摆脱作业条件,尽快掌握正确动作方法。
(二)、引趣
兴趣是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出发点,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对活动内容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从教学过程情趣化入手,以具体的情节和活泼的形式作为诱发上课兴趣的引线,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不觉乏味,从而乐于接受,不产生逆反心理。然后,教师在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指导,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融于游戏之中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情节、形象、角色和竞争机制等特点,利用游戏的这些因素与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便能使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如低年级同学上肢投掷练习时,可以制作“碉堡”、“坦克”、“敌人士兵”等,让学生用沙包等投掷物进行练习,以增加学生练习兴趣,并且运用语言激励学生,这样不仅练习了投掷动作,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融于情景
借助自然环境、故事情景等条件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活动能力如在下雪的时候上体育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雪地的条件下自己讲解如何克服地滑而进行足球的运球动作技术,并加以示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动作的兴趣。

(三)、启思
把教材内容交给学生,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可以先讲解示范动作,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述说动作要领,并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强化其记忆过程。
1、看想结合
体育教学只有让学生对动作的演示过程和欲强化或改进的关键环节观察清楚,才有助于他们对动作的记忆和掌握,否则学生的练习只能是照猫画虎。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每当示范、演示或择优学生表演前,都必须提示学生观察的时机和重点,在让学生看后想,想后看反复几次,强化感性认识,增强正确的表象记忆。通过这样的步骤,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按各自认知的速度、伐进行思考、记忆的环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奠定掌握动作的基础。
2、练想结合
行为和意识不是截然分开的对立物。学生对新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并不是一听一看就会的,即使通过看、听、想之后,练习起来也不是一做就会。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适时的想想练练、练练想想,促使他们注意力集中的对动作过程进行默想,使这种思索与所完成的动作产生内在的练习,起到明晰动作过程,提高动作准确性的作用。以抓不会立正的人游戏为例,教师启发“要想不被抓住,就应该怎样做?”学生:“会立正”。教师:“对!想想正确的立正姿势怎样做,现在就练练,不然就被抓住。”于是便出现了散点式的练中想、想中练的独立练习场面,这时的队型可能是散乱无序的,但学生的思维却积极而有序的状态,其效果更加明显。
3、说练结合
从学生对体育动作掌握的规律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动作再复现出来,能够起到进一步强化动作的明晰度作用。学生在知觉动作的过程中,只有得到相应的语言表述才能获得所要求的明晰度,才可能在其记忆中逐渐加深和巩固。如前滚翻的要领词“手支撑,脚蹬伸,低头滚动,团紧身”,在学生有了动作过程的本体感觉体验之后,在进一步提炼为“支撑、蹬伸、低头、团身“。让学生练前说,以促使把说转化为意念,念动结合,有助于用思维指挥动作,达到知与行统一的目的。
(四)、激情
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现还来自于对教师爱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教师把对事业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爱的反馈。
1、情感接纳
及时鼓励是情感接纳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每一次积极的响应,每一声正确的回答,每一回成功的练习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都会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心理亲和,并会进一步引发招之即来的群体效应。如让他们做一次有把握的动作示范,当一次游戏的裁判,都能及时适度的肯定他们动作漂亮、练习认真的表现。对学生宽容,既是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教育手段,也是教师敞开胸怀接纳学生的一种方式。如对偶尔迟到的学生,以传递情感的方式给予暗示,对违纪现象暂置一边,给违纪者以反思的空间等。这些软处理和冷处理,往往胜于当众纠正、趁热打铁的效果。一次课上两个学生打架,我见到一个学生动手推倒了另一个学生,就过去严厉的批评了他,然而这个孩子就是不服气,还顶撞老师。课后了解才知道,原来被批评的学生是被动还手者,因此,我陷入了被动局面。弄清事实后,在下次课上,我除了讲同学不该打架的道理,还着重检查了自己对同学批评的不公与不适当的地方。那两个同学都难过的低着头,全班同学也感受到一次深刻的道德震动。此后,学生间的争斗很少再发生,我与这班同学的感情也更加亲近了一层。
2、情感激发
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撞击融合的过程。教师把爱的情感带入课堂,从善如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记得足球队训练过程中,一名队员在训练过程中队服上沾满了泥水,由于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其父亲工作较忙,无法细心照料其生活,所以我就把他的对服那回家中,帮他洗净。事后学生及家长感激之情深埋心底,他在以后的训练中刻苦认真,成绩突飞猛进。这使我感受到体育教育不仅是奠定学生健康的基础,情感的接纳和激发,都会起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乃至继其业的作用。
五、 体育教师运用主体行为影响学生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热爱学生
学生有问题有困难和意见都愿意和他们知心的人交流,因此,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知心的人就尤其显的重要。我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建立在我们对学生热爱的基础上,只有我们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与道德,才能以爱育爱,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向学生学习并和他们交朋友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谈心,帮他们克服困难,关心他们,向他们学习。这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感情融洽,使学生感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他们也就愿意上好体育课了。
(三)、老师对学生要公正
在处理问题与矛盾时,老师一定要公正平等相待,老师出现错误时,同样要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威信。
(四)、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德行涵养为师表,句逗临池做楷模。老师的行为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榜样就是无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王泽山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体育哲学研究〉〉,刘志敏,大连哩工大学出版社,1992
3、〈〈体育教育育人概论〉〉。刘人东等,大连哩工大学出版社,1994
4、〈〈体育理论〉〉,(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5、〈〈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吴志超等,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6、〈〈学校体育理论〉〉,金倩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体育方法学〉〉,林笑峰,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