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初步尝试


 

            小学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初步尝试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是一个个体差异较大、层次较为复杂的教学群体。多年来,小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差距较大,如有的在力量、速度上有优势,有的在耐力上有优势,有的则柔韧性较为突出。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大都采用平行结构的教学模式,即一个班级,一个标准,一种教法,一套练习,一种考核标准。这样使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顾及全体,容易出现“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不饱,希望生吃不了”的现象,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加剧,严重挫伤优秀生和希望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落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可接受性教学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心理学认为: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练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想创建一种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克服以往“一刀切”的弊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我校五、六年级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初步尝试。

    一、对“分层教学”的认识

    体育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视学生差异的客观性,明确每个学生在练习上都有各自的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以促进他们运动水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

    在同一班级内采用相同的大纲与教材实行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运动素质及能力、身体机能等进行测试,并按照学生的能力和体能水平及学生的自我选择分组。其次在教学中设计梯度教学方案的评价层次,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减少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体验成功感和喜悦感。而且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能力,做到“各展所长,各有所得”,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次

    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和教材进行了解,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备课。当教师对所授课班级学生总体和教材难度有了充分了解后,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即可备课。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预定不同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所应达到的相应层次目标。备课时应注意每次课的总体层次目标大致一样,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应在动态中进行调整。

    其次,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对运动技术感知觉的不同,对体育课或运动项目兴趣上的差异,将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层面运动技术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基础知识整体讲,以保证全体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规范性知识部分讲,以适应中等层次学生对规范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特征知识个别讲,对于优秀生教师在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其对运动技术理解的深度,同时应使其在掌握规范性技术的基础上对个人特点加以发挥。

    再次,在课中练习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反映到教学中也体现出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差异。练习中除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外,从指导的对象上应细化到学生个性。因为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其个体特征不同,所处在此层次的个体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希望生的层次水平上,有的学生之所以处于此层次是因为学习动机问题,教师在指导时只需通过交流、讲解、鼓励等方法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将很快提高到上一层次;而有的学生处在此层次则是由于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就应对其身体素质上的不足进行细致地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自身差距,并辅之以正确的练习手段,学生也能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和性格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参加户外活动,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不断总结尝试,从而使其达到提高的目的。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最大限度地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应该走到发展之前,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并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应慎重考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二)有利于转化希望生、培养优秀生、发展中等生,克服了以往“抓中间,丢两边”的弊端;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能,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体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充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全面提高技术水平。

   (四)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有效控制。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表现特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目标,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层次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的。分层教学不仅应体现在某一教学环节,还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为整体教学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