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作者:叶玉修    地址: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06-1-6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精神,不能只会孤军奋战,还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经得起成功、经得起失败、经得起风险的考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小组创新教学是以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联合起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合作,变单一的个体竞争为多元化的集体竞争并参与到集体竞争之中,为集体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及荣誉努力。而这种联合的实质是通过学习活动为中介的,联合中既有分工,又有核心人物,真正的集体便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小组负责,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小组创新教学是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构建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小组教学形式。那么,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小组创新教学呢?

首先是分组。

    教师先要对学生的体质、兴趣、行为习惯、性别差异等进行分析比较。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所以要使各组学生的这些因素均衡分布,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中低年级学生适合男女混编;高年级由于性别差异造成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再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不宜男女混编。

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示范,师生评讲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造成被动学习的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创新的小组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采用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带问题练习,各组学生讨论归纳动作要点后教师再概括动作要点并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课前定好小组创新的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情境;在课中采用什么样的分组教学形式(如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与分组不轮换相结合三种),要根据教材需要来选择,并做好轮换的指挥工作:比如第一声哨音,学生停止练习,站好队伍;第二声哨音,由组长领头成一路纵队跑到指定地点;第三声哨音,在新的地点整好队,并开始练习。这样迅速而有秩序地进行小组轮换是上好小组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

第四,发挥小组长的助手作用。

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灵魂,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小组成员个体和小组目标的达成。因此,提高小组长的综合能力是小组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特别在室外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在课余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小组长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在小组中督促辅导小组成员的课堂练习,以协助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
目前,我们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的作用尤其明显。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基石,而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身心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应始终贯彻于这一过程中,这也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呢?
首先,应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了,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方法。从体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来看,体育教师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不仅传授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化”进程,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符合本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古人说:“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确,在当今变化的时代,知识的更迭已越来越快,教师应在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经验,使之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是教师进入高层次教学境界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独特教学模式”,它是形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发韧于艰苦的探索,是教学一般规律和个人具体教学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易于学习新知,理解教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第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不断创新教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具有良好教学常规的班集体,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最大效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六,不断保持和提高教师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教学示范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的动作示范在学生心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好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振奋,争当上游,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出来,是仅用语言讲解所不及的。
其次,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这本身就确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最初认识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发行动是比较感性的,所以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而言,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其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正式了解某个体育项目以前,他们或许对某一项目已有些感知体验,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的认识行动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掌握健身方法,然后对体育项目再认识。这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在健身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富于创造性。
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学会”到“会用”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被动地接受,逐渐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当然,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而应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举一反三,完成“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认识飞跃。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才能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更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突破口,确立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