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装腔指南


  北京是有理由骄傲一点的。

  看历史,北京做了近千年的首都,地位自然不同;看现在,北京各项发展水平均属前列;再加上一骑绝尘的房价。北京的名声就更响了。

  长居北京大不易,不说这房价、房租高企,生活成本之高;单是在此工作,也是挑战十足,压力万分。

  可还是有这么一批人,在外人眼中他们都是“土豪”,家中有“良田百顷”,身上揣“家财万贯”;可只有自己清楚,他们也不过是一介草民,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就是“北京土著”,头戴“荣誉光环”的“老北京”。

  那么,如何装成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呢?

  豆汁儿就焦圈 炒肝儿抿碗边

  装腔指数:★★★★

  人一睁开眼,就会想到吃。吃面包喝牛奶,这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吃煎饼,又少了点儿“腔调”。要是论起纯“北京范儿”,还得是喝豆汁儿。

  北京土著爱喝豆汁儿,这已经算是共识。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里引用已故香港导演胡金铨的一段话,“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这话放到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段子里,是用豆汁儿分辨北京人:把人按在地上往他嘴里灌豆汁儿,骂街的是外地人;擦擦嘴问:“有焦圈吗?”那就是北京人无疑了。

  豆汁儿一定要带个儿化音,不熟悉北京的人,容易把豆浆和豆汁儿搞混。但无论是味道还是口感,豆汁儿都要比豆浆“重口味”得多,就算是北京人,也有对这碗泛着酸臭味的“饮料”望而却步的。所以要是喝得下这碗“豆汁儿”,你的土著范一定加分不少。

  当然喝豆汁儿也有讲究,例如喝豆汁儿要就着焦圈和咸菜丝,你不知道,便是露了怯。认识几家老字号也是必要的,若你在普通小店喝上一碗豆汁儿,眉头不皱,只说声:“还是不如锦馨的醇正”,旁人就会认你是个懂行的。

  如果觉得豆汁儿实在挑战性太大,北京还有不少小吃,是提升你土著范儿的机会。

  例如前几天刚得到关注的“炒肝儿”,就有不少道道可循——首先你得分得清“炒肝儿”和“熘肝尖儿”,虽然后者才是炒出来的。可叫“炒肝儿”的,实际是以猪肥肠和猪肝为主料,用勾芡汤汁煮制的小吃。

  可别以为习大大在庆丰包子铺吃包子就炒肝儿是随意为之,包子配炒肝儿那是正经的传统吃法——还有个说辞——你得溜着碗边小口抿着喝。

  当然,现代人没有了这份闲适,能坐着吃完一份炒肝儿包子再去上班,就已经是“高大上”的标志了。

  聊天不怕事大 政策嘴边常挂

  装腔指数:★★★★☆

  吃完了早点再提笼遛鸟?尽管要装腔,也劝你不要这么做。就算你的老板允许你晚点上班,如今的PM2.5,也没有多少鸟可以扛得住。所以老老实实上班,才是正道。

  工作地点需要装腔,上地、西二旗……说出这些地点,就会让人怀疑你北京土著的身份——有几个土著会当上“码农”呢?当人问起上班地址的时候,你最好不经意地说:“哦,上班的地方不远,就在西二环外。”

  若是有人逼问得紧了,就再满不在乎地说一句,“三里河附近吧”,明白人自然揣测出你的工作地点,对你肃然起敬也是意料之中。

  偶尔晒晒人脉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说得太细,大抵都以“我发小儿”、“我哥们儿”作为主语,或者是“前两天刚和×××吃了饭”。后面接着的内容,可以是你从网上搜来的八卦,或是坊间流传的政策传闻——最好是有关国家大事、国内外形势的——就算是土著大妈,都对英国首相的家室一清二楚,还能跟你聊伦敦市长来北京的二三事,你若一张嘴还是“抢头条”,腔调就弱了几个档次。

  聊起政策,也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关注领域非常重要。PM2.5可以聊,出租车可以聊,最好的话题是近期政府文件的学习心得,未来的经济走向,从几千个字的政府报告中挑出20个最有意义的短语,单是当作贯口说一遍,都能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但千万不能议论“五号线”太挤,“八通线”太乱,身居老城区的“土著”,怎么会坐上这些地铁?

  当然也有例外,不少土著随着老城区搬迁,都搬到了回龙观、天通苑。谈到地铁,他们也就会换一种语气,大抵是先叹一口气,再仰天说“总有一天,我还要搬回去。”此时如果还能流下一滴泪,就更妙了。

  城南城北有别 分享共同回忆

  装腔指数:★★★★

  同是“土著”,也有个南北之分。

  据说音乐人高晓松曾回忆,自己在大学毕业前从未跨过长安街,这标榜的,就是自己是个城北人。

  城北、城南之分存在了上百年,生活、工作皆有不同。想要装腔,就要分得清这些差别。

  例如你生在城北,那么居住的平房,多是正经的四合院,就算是被后来者改成了大杂院,你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磨砖对缝的痕迹;若是城南人,大杂院长大是传统,许多院落低矮闭塞,人情味却很浓郁。

  玩的去处也有许多不同,城南生的老一代人,多数都对天桥有着深刻的记忆,你与老一辈交流下到天桥看耍把式的经历,能得到不少共鸣;换做北城,去北海“荡起双桨”被写进了歌词,还别忘了景山的歪脖树,都说崇祯皇帝自缢在那上面——其实这棵歪脖树,早已被换过N回了……

  碰上30岁左右的北京人,你还可以分享些共同的回忆——“50周年国庆的时候,我在天安门广场翻花”,这是句百试百灵的话,对方接下来一定会问“你当时站在哪儿?”此刻应该说“就站在前几排,都能看到前面的小学生”,这是重点中学的专利,说到这里,你最好微微一笑,“比较郁闷的是,每次合练都得走到天安门广场,脚都磨破了……”这一句,说明你的中学位于二环里——过了二环,学生们就坐车了。

  讨论城南、城北,还别忘了个范围,聊“城北”的土著,最北也不过钟楼、鼓楼、安定门;说“城南”的,终归跨不过永定门、护城河。再往远走,那就不叫“城”了——马甸以南曾有个“北郊市场”,就是明证。

  当然,为了表示出身特殊,你还可以伪装成一个“石景山人”,你一定记得当年灰蒙蒙的天空,家里至少有个首钢或电厂的职工,“那时候进趟城可不容易了,坐地铁也得小一个小时”——“进城”两个字,就是你的名片。

  办事需有面儿 为人更得有里

  装腔指数:★★★★

  可别以为北京土著就是各种“高大上”、充门面,北京人最精髓的部分,还在于“局气、厚道、牛×、有面儿”的北京范儿。

  办事局气,就是办事要守规矩,讲道理。北京国安足球队算是“局气”的代表,在职业足坛踢足了二十年,没传出过一点黑幕。所以谈到“局气”,你可以拿出国安的套票,低调地向身边人展示一圈,然后谈一下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为了表示你是个真球迷,别忘了提一下京城金哨孙葆洁——当了金哨还没吃牢饭的,在国内可是珍宝。

  为人厚道,也是北京土著的特点,大抵是因为生活还算富足,多数土著总是透着一分厚道。就算是威武的北京大妈,也少不了厚道的一面。表现厚道的办法很多,碰上路边摔倒的老人赶紧扶上一把是必须的,碰上个问路的也得耐心加上热心——前提是你得真认识。

  “有面儿”并非“好面子”,穿衣新潮、满身名牌,这样的做派并非长居京城的人,反倒是穿着朴素,脚蹬着一双“懒汉鞋”,更像是个北京土著。“有面儿”的实质,在于“有里”,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人得有素质。

  《北京晚报》的资深记者、作家刘一达曾写过一本《有里有面儿》,专门讲解其中的道道,“这个‘里’,既有里外的‘里’的意思,也有礼节、礼貌、规矩的含义。”

  至于“牛×”,不解释也明白,装起来最容易,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