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饮食健康 注重保鲜防腐


春季饮食健康 注重保鲜防腐
购买肉类食品要当心
   
    肉类食品由于蛋白质含量高,在常温下是非常容易腐败变质的。虽说集贸市场或菜场里个体摊位上的肉类在运输、销售时,其冷藏条件不及品牌肉,甚至根本没有冷藏条件,但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仍然会有许多老主顾。根据我的经验,到个体摊位上买肉,当然首先应该查看《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肉类批发市场商品交易确认单》。可是,即使有了这“两证”,也不一定意味着这些肉就一定是安全新鲜的。因为“两证”有时会被“张冠李戴”,同时这些肉也可能因在运输、销售过程中保存不善而已变质。所以还要仔细观察。据专家介绍,肉类的新鲜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新鲜、次新鲜和变质三种。新鲜肉的肌肉红色均匀,脂肪洁白,外表微干或微湿润,不沾手。指压陷窝立即恢复,具有鲜肉正常的气味。次新鲜肉的肉色稍暗,脂肪缺乏光泽,外表干燥或粘手,新切面湿润,指压后凹陷恢复慢且不能完全恢复,有氨味或酸味。变质肉无光泽,脂肪灰绿色,外表极度干燥或粘手,新切面发粘,指压后凹陷不恢复,留有压痕,有臭味,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那么,超市卖的肉是否就一定安全了呢?恐怕也不尽然。应该说,超市肉类的进货渠道绝大部分是规范的,但它同样存在着因保存条件不符合标准而使肉类变质的可能性。现在超市里卖肉的柜子通常都是不锈钢制的,底下还有冷气不断给肉“吹风”,以确保出售的肉品处于低温状态。但我发现有的超市冷柜温度并不太冷,尤其是到了晚上,肉所剩不多,吹出来的冷气已经不冷了,风量也很小,难以确保规定的“低温”。所以,到超市买肉,也不妨通过眼看、手摸来鉴别肉的新鲜度。
   
    买生肉要小心,买熟食就更不可掉以轻心。许多超市大卖场都有自制熟肉类食品供应,从安全、卫生要求来讲,它们的保存条件应该更严格,不仅要有合适的环境温度,而且也必需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规定。但实际上有的超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马虎,那些卤制品以及鸡爪、猪蹄、熏鱼、凉拌菜什么的,就放在半开放式的柜台上。按规定,经营者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等,但有的超市在自制食品上只标明品牌、种类和包装日期,而没有生产日期。为此,建议消费者购买时如有疑问,应向销售人员问清楚,同时保存好购物凭证,以便万一食用后有问题进行交涉。  读者  王卫敦
   
别将冰箱当成保险箱
   
    为了欢度愉快祥和的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玩,为此购买了大量的食品,不管是鸡鸭鱼肉还是水果蔬菜,不管是生是熟,也不管是否新鲜,统统往冰箱里一塞,以备不时之需。元宵节一过,意味着中国传统的春节完全过完了,人们告别了春节长假的欢乐,开始精神抖擞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这时很多人往往会忽视了清理一下存放在冰箱里的食品,在人们的意识里,冰箱既能制冷又能保鲜,把食品放到冰箱里就“保险”了。事实上,冰箱不是保险箱!
   
    食品卫生专家告诉我们,尽管食品在保存前是新鲜的干净的,但在冰箱中的保存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所有种类的冰箱都无法阻止食品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分解或丢失。低温可以减弱食品中一切化学反应速率,延长微生物每代繁殖所需的时间,可是并不能停止化学反应的进行,也难以将食品里的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部分微生物属于嗜冷菌,如耶尔森氏菌不但不怕低温寒冷,而且只有在0℃左右才大量繁殖,冰箱里贮存的食品,使耶尔森氏菌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痢疾杆菌可以在冰块中生存3个月。很多人以为食物放进冰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冰箱不具备灭菌功能,只能推迟食物腐败变质过程。
   
    冰箱不是保险箱,使用方法有讲究。节日过后,我觉得大家应该对冰箱内存放的食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有变质迹象要马上清除,并对冰箱进行一次清洗;对剩余的食品,生熟要分开存放,最好用保鲜袋包好,避免食品的交叉污染,还能防止食物因水分蒸发而出现干缩现象。平时也要定期检查冰箱中食品的质量,定期清洗冰箱,除霜、除冰、除味。此外,要尽可能食用新鲜的食品,尽量减少食品在冰箱中存放的机会、数量和时间。
   
    读者  王林生
   
食品卫生巡查应加强
   
    春季容易得病,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因为人的肌体经过严冬后免疫力下降所致。这个季节又是肠胃道疾病的高发期,如果食品卫生工作稍有大意,必将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要做好食品卫生工作,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双手和嘴巴,做到先洗手再用餐,不吃不洁食品,即便是家庭或朋友聚会,也要挑选卫生状况较好的酒家用餐。其次,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尤其要健全食品卫生巡回抽查制度。
   
    据我所知,市内一些大饭店或大酒家的食品卫生状况总体还不错,监督部门也经常进行定期抽查或检查。从某种含义上来讲,这些检查促进了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防范工作,经营者在一定的压力下,也会花费一定成本来做好食品或餐具的卫生自检自查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市多如牛毛的个体小吃店的卫生状况实在令人担忧,这些店有的无证无照、操作马虎不卫生;有的虽办齐了证照但并未按规范执行。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饮食店每天有数十万甚至更多的市民光顾,其食品卫生问题的影响不容小觑。据我观察,在食品卫生监管方面,有不少小饮食店几乎成了死角。
   
    为此,建议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能否进一步强化巡回检查抽查制度,一旦发现饮食单位存在卫生问题,依法给予处罚。对于证照不齐的可以联手相关部门共同整治。如果能坚持这个制度,既能让小饭店经营者对食品卫生处处小心,严格按规范操作,又能培养食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这对促进食品卫生工作,提升本市饮食卫生水平,保护广大市民健康将有积极作用。
 
外出就餐谨防病从口入
   
    编辑同志:
   
    仲春气温逐步升高,也是病菌开始大量繁殖滋生的季节,如果不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势必影响人体健康。
   
    上个周末,我因同学邀请到本市一海鲜酒家参加聚会。进得店内,一阵水产品的腥气异味扑鼻而来,顿时心里感到有点不舒服。这家海鲜店的门面还算不错,再看看里面的水产排档却不如人意。在底楼的海鲜自选区,许多鱼、虾、蟹摊放在细碎的冰粒上,这些水产的上半部份暴露在空气中,由于天气热了,自然环境里的食品会加快变质。我发现有几条鲳鱼尾巴和背部已开始泛黄变质,捆在一起的竹蛏闻着也有些异味。活海鲜池因为水温升高,一些细菌大量滋生,水质也显得混浊。虽说海鲜池里的活海鲜依旧在池里活动,但随着水质的不断腐变必将会影响其内在品质,顾客食用后也会给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此外,我还发觉一些朋友在外出旅游时,喜欢选择个体海鲜排档或寻找有所谓野味供应的小饭店用餐,我觉得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健康恐怕不利。因为一些贪图在游客身上赚钱的个体经营者,根本无暇顾及海鲜品或野味的品质,还会用“只要是活的就是好的”来忽悠顾客,甚至用冷冻了一年半载的肉食品冒充“新鲜野味”牟利。而用餐者往往也只顾“大饱口福”却忽视了这些食品的新鲜度或是否可能携带病菌的问题。春天各种肠胃道疾病增加,如果不好好管住嘴巴,倒霉的只有自己。
   
    我认为,在这个季节里,媒体应该加强食品卫生方面的宣传,让餐饮经营者和食客共同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尤其要重视一些高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防止有害病菌从口而入侵害自己的肌体。  读者  沈磬
   
学校周边摊点需整治
   
    春天是食源性疾病开始增多的时期,由此我想到了校门口的环境净化问题。中午或傍晚时分,每当经过一些中小学校周边路段时,总会看到一个个无证食品摊点,有卖羊肉串的,有卖烤鱿鱼的,有卖油煎臭豆腐的,也有卖凉粉、糕点的等等,摊主生意应接不暇,学生三五成群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
   
    据了解,现在不少学校都有食堂供应学生午餐,可是,一些学校由于菜肴品种单一,学生久吃难免口味腻了,于是有的选择外买或是到校门口无证食品摊点就餐。这些无证摊点所卖的食品,尤其是肉类或豆制品,大都进货渠道不明,更少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程序,所以食品质量难有保证。据我观察,一些无证食品摊主为了赚得更多,低价购进劣质油和下脚食品原料加工后外卖给学生,而许多学生由于见识不多,自我防范意识差,往往不顾及安全卫生,只图享一时口福,给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隐患。还有,为了应付、逃避食监、工商部门的突击检查,无证食品摊点采取游击战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餐具清洗马虎随意,致使一桶水洗百只碗、餐具带着油腻重复使用的情况司空见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无证食品摊点进行整治,防患于未然,不要到事发后再来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学校也要经常提醒学生,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不喝不洁和可疑的食品饮料,不到无证食品摊点去就餐,以防不测。此外,建议烹饪学生午餐的单位,能否根据季节、地域、学生口味等情况,将学生午餐的品种搞得多样化些,避免学生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