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暴发(一)-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历史长河中,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生存繁衍造成巨大威胁和危害。鼠疫、天花、霍乱等,每一次这些烈性传染病的暴发和大流行 都对人类是一次深重的灾难。有些传染病几乎造成人类的灭绝。 2003年,我国暴发SARS,产生的政治经济危害难以估计。各种亚 型的流感病毒仍然年复一年卷土重来,在人群中肆虐。
 
    近些年来,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地震、海啸、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导致人和动植物的 大量死亡以及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由于动植物尸体污染对空 气、水源的污染,以及生活措施和条件的损坏,使处于灾区的幸存 者身体抵抗力减弱,此时很可能会在较小范围内的人群中短时间 内出现大量某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即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传染 病的暴发,即所谓之“大灾之后有大疫”。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 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 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亦可通过饮水、食物、空气或其他载体而散布。
 
    传染病的暴发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其危害有:①给 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农林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②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灾难,给人民正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等。
 
    我国大部分传染病流行时间通常为季节交替之时,如呼吸道传染病。也有终年以散发为主,如HIV。从地理角度看,发病较 为频繁的主要是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则较少。
 
    传染病的暴发离不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源主要来自于患者、无症状携带者、疾病潜伏期患者、 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 播、经生物制品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等。易感人群主要是抵抗力较 弱的人群,如婴儿、老人、孕产妇、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等。
 
 一、灾前准备
 
    (一)一般传染病预防及监控办法
 
    1.疾病监测系统
 
    经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发病信息收集、分析、评 价、报告和反馈,并负责相应辖区传染病监测信,良报告业务管理、 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开展考核和评估工作。负责传染病监测信 息报告的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及时审核下级疾病控制 机构上报的数据,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传染病上报
 
    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手段之一 ,也是监控和消除传染病 的重要措施。传染病的上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规定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 传染病共分甲、乙、丙3类。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 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 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 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 吸虫病、疟疾,其中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11种: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 (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风 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以及除霍乱、阿米巴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传染病。
 
    3.传染病报告内容与要求
 
    传染病报告人在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 患者后,应依法填写疫情报告卡,将传染病暴发时间、感染者的主 要症状、体征、疫情强度等情况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城镇应于2h内,农村应于6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的病例、疑似病例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 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 h内、农 村应于12 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于发现后24 h内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