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一)-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踩踏事故,是聚集性活动中,由个体跌倒、跌落等意外事件引 发,在惊逃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加剧拥挤并造成新的跌倒人数, 形成恶性循环的群体伤害意外事件。城市公共场所人群高度密 集、流动性大,紧急状态时时常发生群死群伤的拥挤踩踏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该类事故以人群高度聚集为 条件,由公众造成又危害公众,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事件多样性、 群体危害性等特点。
 
    发生在2014年12月31日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近年来国内较为恶劣的踩踏事故,事件发生在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 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附近,造成36人死亡,49人 受伤。外滩陈毅广场是上海市主要景点之一,人群密度大、流量 高、群体性活动密集。在活动举办前,辖区黄浦区相关单位制定了 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安排沿线警力350名,其中陈毅广场仅有60 名,阶梯处7名。活动初期,人流量即迅速超出预期,20时至21 时约12万人,22时约16万人,23时猛增至24万人,事件发生前期已经达到31万人,远远超出现场可控人流量。上下人流不断对 冲,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在23时35分,人流 向下的压力陸±曽,部分人员摔倒后即被人流挤压,现场维持秩序的 民警与市民多次尝试拉起跌倒人员均未成功,继而引发多人失衡 摔倒、叠压,最终形成人群惊逃、踩踏。23时41分起,上海市 “120”医疗急救中心陆续接到电话,23时49分左右先后有19辆 救护车抵达现场)同时上海市公安局调集警用、公交以及其他车辆 协助转运,部分现场市民游客自发组成人墙,形成宽约3米的救护 通道,多方努力下才将受伤者转运至附近医院。在遇难和受伤的人员中,大部分是上海各高校的学生,尤以女生居多。
 
    尽管发生在城市发展程度较高、制度相对完善、救援与医疗经 验较为丰富的上海市,此次事故仍然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且遇难 者多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学生。可见无论是政府相关部 门、活动组织方还是普通民众,对踩踏事件的预防措施以及自救互 救原则的认识均有欠缺。
 
    由于踩踏事故的发生地点往往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人员 复杂,影卩向因素众多,还可能存在意外坍塌、火灾、交通事故、谣言以及生化袭击等伴发灾害。一旦发生,外界救援难以快速到达事 故核心,现场控制、人员疏散以及伤者的救治都可能出现阻碍。伤 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群体性的踩踏事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 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 面:公民素质的差异,设施器材完善程度的差异,以及相关建筑设 计方案和应急方案的差异。因此,完善的灾前准备、详尽的应急预 案、充分的自救教育和不断进行的分析研究是最大限度降低这一 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一、灾前准备
 
    (一)政府层面
 
    1.法律制度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涉及警察、交通、医疗和军队相关部门,特别明确应紧急情况下指挥权限和决策发出者。主要任务:
 
    1)统计应急资源,合理整合各部门力量,应急预案的实施。
 
    2)确立相关制度,包括公共场所设计和使用规范;组织大型活动的登记和监管制度;相关责任人的问责制。
 
    3)紧急情况下志愿者实行互救或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救援的条件性免责。
 
    2.城市建设
 
    (1)优化城市公共场所(体育馆、广场、展览馆、大型商场等) 的疏散性能设计包括:
 
    1)减少布局风险:根据中国国情,基于人群动力学进行设计,可以在遭受火灾等其他事故时提供足够的疏散空间和时间。在大型聚集性场所,对出人口进行人流测试,确定宽度。外场空间设计 以平地为主,减少台阶、水体。
 
    2)增加预防性设备:包括人群密度监测、流量管理、信息交流 和相应备用器材,比如摄像头、密度测算仪、安全逃生门(压力到达一定水平自动开启)、隔离栏、可快速拆卸组装的坐凳、厕所等。
 
    3)制定并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安全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和装修 材料使用规范:避免看台倒塌、装修材料起火等踩踏事件诱因的产生。
 
    (2)根据现有区域性急救中心,建设备灾医院硬件建设:抢 救、后送、生命支持、药品;人员培训;预留床位。
 
    3.应急预案
 
    1)大型公共场所(如商场、学校、剧院、体育场、交通枢纽等) 的常规应急预案。
 
    2)无特定组织者的自发性聚集活动(如节日)的临时状况应急预案。
 
    3)聚集性活动的风险评估和等级评定系统(依据预判人数、 活动类型、人群构成、年龄结构、天气情况等),如城市监控和手机 信号大数据分析。
 
    4)相关部门 (警察、消防、交通、医疗等)资源信息,不同等级资源的配置方案。
 
    5)相关部门人员的协调和组织形式。保证现场管理人员、公共安全应急部门、安保及执法人员、驻点医疗人员、急救人员、运送 人员以及当地医院之间的信息通畅。
 
    6)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和修改。
 
    4.宣传教育
 
    1)公民素质教育,增强公共活动纪律性。
 
    2)自救互救宣传,普及踩踏发生时自我保护、撤离以及互救 的常识,细节见后文。
 
    3)进行社区性的常用急救医疗技能宣教,如心肺复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