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伤员医疗后送(五)


 四、核、化、生污染医学救援的医疗后送注意事项
 
    随着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常态化趋势的形成,军队执行 “三防”医学救援任务,包括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突发事件应急 处置,已经成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内容。军队卫勤力量在应 对多种因素引起的核电站泄漏、化工厂爆炸和实验室病毒传播等 重大核、生、化安全事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 应急处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核、化、生相关灾害的医疗后送是在有毒有害环境中实施的救 援工作,必须合理划分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等工作区域,科学配置救治资源,明确各救援力量的救治任务。针对可能出现沾染的 伤员,除设立防疫洗消组和传染病隔离室外,还需要配备专业的防 护器材、专门的运转车辆,并可申请专业人士协同,同时还需xt全 体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沾染原理、防护手段、洗消常识等方面的培 训,让所有成员提高防沾染意识。
 
    (一)核、化污染医学救援
 
    救治区域分为现场救治区和专科救治区。
 
    现场救治区由染毒区和缓冲区两个救治区域构成。染毒区救 援任务为快抢、快救、快送伤员脱离危害现场,并向缓冲区指定地 点集中。处置要点为在一般通气、包扎、止血、固定和基础生命支 持等急救措施基础上,对核辐射伤员抢救时,要对伤员I艮装和体表 暴露部位进行局部除沾染,清除口、鼻腔、外耳道的尘埃和异物,保 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口服和(或)注射抗放药物;对化学中毒伤病员 抢救时,要立即解除伤员中毒症状,视情对染毒伤口洗消,防止污 染进一步扩散,尽快将伤病员撤离染毒区。
 
    缓冲区救援任务以洗消、检伤分类和人员分流为主,地点设在 污染区附近,可划分伤员集中点、检伤分类点、洗消点等不同功能 区域。处置要点:①分别为伤病员、救援人员和车辆装备洗消,对 核辐射伤员洗消要用温水彻底清洗皮肤和头发,衣物、废水等要集 中收集管理,防止污染土壤和水源;对化学伤病员洗消首先进行皮 肤、面具、衣g等表面除污处理,其次重点清洗伤口和染毒皮肤。 ②检伤分类是专科救治工作的基础,也是批量伤病员救治的前提。 首先进行急救分类,根据伤病员生命体征和伤情,初步判断伤势 轻、中、重程度,确定伤病员急救顺序;其次进行收容分类,将伤病 员按伤类分开,把需要抢救或手术的伤病员,特别是休克伤病员区 分出来,迅速送至相关组、室进行救治;最后进行后送分类,由检伤 分类组与救治人员共同确定需后送的伤病员,以及后送工具、后送 体位、后送时间和地点,并做好后送前各项医学准备工作。
 
    专科救治区由紧急救治和专科治疗两部分组成。紧急救治以 除污、解毒、清创、抗休克、抗感染、紧急手术为主。专科治疗以继 续全面抗休克、全身性抗感染和对症综合性治疗为主。
 
    (二)生物污染医学救援
 
    生物危害种类繁多,某些病原体具有传染性, 一旦在人群中引起少数患者,就有不断扩大流行的趋势。因此,生物危害的传染 性,是决定医疗后送方案的关键所在。
 
    救治区域可分为隔离救治区和后方支援区。
 
    隔离救治区由污染区和清洁区两个救治区域组成。污染区救 援任务为以前接和后送相结合的方式将伤病员和接触人群脱离疫 区、疫点;清洁区救援任务为救治伤病员、留验观察未知感染者。 处置要点:①将伤病员和接触人群脱离污染区和疫区,并在指定 地点集中;②依托指定传染病医院或在疫区附近新开设传染病医 院,建立相互隔离的病室,对伤病员进行隔离、检疫、预防接种、药 物预防和对症治疗,未明确病原体前,可使用广谱高效抗感染药 物;③对未发病的接触人群留验。
 
    后方支援区将战略战役“三防”医学救援队、全军传染病医院、 各战区传染病医院和地方卫生系统作为技术后援,对前方开设的 传染病院提供人员、技术、装备、药材等支援。
 
 五、不同交通工具的医疗后送注意事项
 
    (一)飞机空运
 
    伤员空运不同于地面,虽然有着平稳舒适、速度快、不受道路 限制等优点,但针对高空环境的不同,在伤员处理方面需要特别注 意高空缺氧的影响,高空低气压的影响,飞行中各种加速度、噪声、 振动与温度变化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伤员分别进行给氧、固定、引 流、导尿、插管、包扎、纠正休克等处理,同时在分类时还需区分紧急空运、优先空运、常规空运,确保伤员后送过程安全。路途中由 于颠簸、空气中气压和氧分压改变、噪音及震动等,会给伤病员带 来一定的影响,如贫血患者可能缺氧加重,固定患者的松动,再次 大出血或传染病扩散等。美军规定伤病员在进行空运后送之前, 病情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相对较稳定),足以耐受数小时的 高空飞行而不发生并发症。此外,登机前需携带后送申请书、伤病 档案、各项化验、x线等检查资料、途中病历以及接收方反馈表格 等全部资料,做好空中医疗救护准备。后送过程中,由专人实施 医学监护并填写相关资料,到达目的地后由接收方医院专车专人 接站,检查生命体征后交接伤病员。
 
    (二)船舶转运
 
    这一类伤员因地域限制,无论是在分类还是在救治和后送方 面都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救治理念很难适合海上复杂的气候地 形条件,救治的“黄金3小时”无法保证。首先,必须依据船舶通 过伤员的快慢和能力来进行分类,这就需要进行测算,具体测算方 法较多,如通过伤员换乘速度、医护人员处理每个伤员速度进行测 算等;其次,分类场所应依托船舶甲板、码头等开阔场地选择;再 次,因船舶颠簸,应对伤员实施固定,防止摔倒,同时注意船舱通 风;最后,对于海水淹溺或海水浸泡伤员需按照海水浸泡伤处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海上的流动医院”——医院船来 进行分类后送和救治。
 
    (三)火车转运
 
    从近几年来的地震救援来看,批量伤员通过火车转运成为一 种新的分流模式。火车转运的特点在于转运数量多、分类时间充 裕、综合治疗相Xt连续,以上这些特,存决定了火车转运是分流密集 伤员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后,对医疗需求极度超负荷的 情况下,利用火车转运伤员,既能够使医护人员使用效率提高,又能够保证每名伤员得到及时、合理的转运与救治。需要提出的是, 火车转运中应构建火车转运信息链,对伤员实施科学的分类,避免 因伤员过多造成工作程序紊乱、交接疏漏等情况。
 
    六、未来我军救灾医疗后送体系发展方向
 
    (一)加强空运救护力量建设,打造安全高效的立体后送
 
    我军现行的“三区七级”医疗后送阶梯,层次区分很细,实行分 级救治、逐级后送。伤病员经过各级救治机构的检伤、分类、处置 及后送,过多的后送环节大大降低了后送速度,无法保证伤病员在 最短时间内到达能提供确定性治疗的救治机构。必须建立由地 面、空中、海上有机结合的三军立体医疗后送体系,减少后送层次, 逐级后送与越级后送相结合,条件具备时,也可直接后送到后方治 疗机构。应大力发展野战急救车、医疗直升机、医疗固定翼飞机和 医疗舰(船),形成大规模的立体后送,以期尽量减少救治阶梯与换 乘次数,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提高救治质量。
 
    (二)灵活应用分级救治理论,提高救治效率
 
    灾难医学救援的地方医疗后送不同于战时军队医疗后送,其 分级救治一般可分为4级,即现场急救、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 复治疗。第一级为现场急救,相当于战时连抢救组;第二级为早期 治疗,相当于战时师(团)救护所;第三级为专科治疗,相当于后方 医院;第四级为康复治疗,相当于疗养院。伤病员按抢救单元现场 抢救组、灾区医院(中转医疗所)、后方医院、疗养院顺序后送。总 之,不论如何分级,后送及分类救治的理念不变,提高救治效率是 根本目标。具体实施救援时,可视军地结合情况统一展开。当自 然灾害发生时,可根据灾害的规模、类型、地域等情况,灵活制定救 治阶梯和救治范围。规模小、伤员少的灾害,可采取二级救治阶 梯;规模大、伤员多的灾害,后送困难时可增加救治阶梯,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救治范围和后送的医疗机构。
 
    (三)注重军民融合与协作
 
    灾难医学救援,除军队医疗机构参与外!地方医疗机构参与也 很多。因此,在建立医疗后送体系时,应将地方医疗机构纳人到医 疗后送阶梯当中,以便共同完成灾难医学救援任务。一是应建设 军民融合式的指挥体系,在设立医疗后送体系时,充分发挥军地医 疗机构各自的优势,使军地医疗机构得到融合。二是军地医疗机 构应执行统一的救治标准,特别是处于相同救治阶梯的医疗机构 按照同一救治标准进行救治,以便保证整个医疗后送体系的运行 顺畅。
 
    (四)医疗后送能力评估的数字化、精确化
 
    我军现阶段的卫勤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尚不能满足卫勤指挥 机关了解战地卫勤信息,统筹安排医疗后送,也给越级后送和跨区 后送带来较大困难。为了争取最佳救治时机,现场抢救、越级后 送,伤病员信息快速传递显得尤为重要,灾难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应 运而生。在该系统中,伤病员的基本信息、救治信息、后送信息、远 程医学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网络传输,实现伤病员医疗后 送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优势,从而便于应急管理组织指挥部门 掌握伤病员的时空分布,调整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伤病员救 治需要,确保灾难医学救援实现后送保障精确化。
 
    按照伤病员救治的信息流传输,该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可分为 需求设计模块、伤病员救治模块、伤病员后送模块、动态监控模块、 效果评估模块、统计查询模块。每个模块各有分工,模块间通过标 准化的后送信息实现有效衔接,并与后勤装备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