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是万万救不了援的各地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困境调查


  1996年,为防范危化品意外事故,及时抢救受害人员,原化工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随着这一系统的启动,吉林、青岛、株洲、沈阳等8个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应运而生。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化救中心运转得怎么样了?近日,记者采访后发现,尽管资金不足的难题严重困扰着这些化救中心,但它们仍在艰难地运转着。
  业余服务换小钱
  青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是以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及所属的医院、培训中心为依托运转的。该中心工程师叶从胜从一接受记者采访就面露难色。
  叶从胜告诉记者,青岛化救中心拥有化学品安全、卫生医疗和环境方面高、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20多人,长期从事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题研究和开发工作。同时还聘请了首席安全和医学咨询顾问,在各地聘请了30余位国内知名的安全、卫生、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化救中心成立以来,参与了许多化学事故救援工作。如2002年11月23日深圳大鹏湾巴拿马籍液化气船火灾事故;2003年4月28山东临沂化工厂氯气缓冲罐泄漏事故;2003年12月23日中石油川东硫化氢中毒事故等等。但化学事故的急救是以社会效益为主,政府部门只要求中心参与救治,而在人员方面无任何资金投入。救一次援,经费就紧张一阵。
  叶从胜说,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们利用化救资源开展对外相关服务。
  例如,主动和当地社区或企业联系,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服务;与企业开展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合作,提供相关信息或技术服务,包括产品安全卫生信息查询、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制作、产品应急咨询服务代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相关项目,例如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我国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等,为的就是能挣点经费。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根本留不住人。从成立以来,中心已经走了数十人,都是正用的人才。
  救护车眼看着就破了
  1996年,湖南株洲化学事故救援抢救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内科、外科、急诊科、职业病科、医技科等科室骨干组成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分队,承担湖南省化学事故救援方面的救援任务。
  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株洲化救中心化先后参与了行业内外急性化学中毒及化学烧伤施救抢救共计200余次,救援病员1000多人,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8%以上。
  提起经费问题,该负责人也是一脸苦相。他说,株洲化救中心自成立以来基本是自筹资金,政府和企业没有任何投入。上级只要求他们讲奉献,不讲收入,但没有收入什么也做不成呀!现在应急救援分队设备老化,无力更新。救护车长期停放在生产区待命,酸、碱对其腐蚀较重,而且都已经过了10多年,看着就破,可他们无力更新。大型的医疗设备也大都到了报废年限,但换新的他们想都不敢想。“怕是到要用的时候这些设备都派不上用场。”这位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
  吉林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承担东北地区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该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义辉告诉记者,中心成立之初,国家经贸委及原化工部曾在设备上给予少量投入,但目前主要是日常医疗收入。因缺少资金,中心在运作过程中各种特殊抢救药品、专用设备器械、运输交通工具常常到不了位。目前中心与吉化集团总医院合署办公,但医院的抢救药品、专用设备器械、运输交通工具不能完全满足突发的意外特大化学事故,而日常配备这些物资需花费不少资金,另外还有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如果国家每年能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将能大大提高中心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刘义辉充满希望地说。
  有资金目标才能实现
  尽管饱受资金不足的困扰,但作为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一分子,化救中心还要坚持正常运转。他们对实现国家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目标充满信心,但同时也认为资金问题不解决目标难以实现。
  叶从胜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业性较强,所需要的救援器材、个体防护设备、医疗设施等需要得到持续保障,救援队伍建设与技能培训也需要资金保障。在重大化学灾害事故处理过程中,环境清理、伤员救治、抢险费用等也需要有明确的资金保障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在建立我国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过程中,如何合理分派相应的资金来源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