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preparedness ),顾名思义,是为了减少灾害风险、提高抗灾能力所进行的准备工 作。减少灾害风险是一个跨领域、复杂的发展问题。它需要政治和法律上的承诺、公众的理解、 科学知识、认真的发展规划、对政策和法律一丝不苟的执行,它不仅包括恢复和重建,而且包括在 防灾、备灾和应急措施的减灾大循环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早期预警系统以及有效的备灾和反 应机制,开展风险评估、教育和采取其他主动积极的、综合全面的、顾及多种危害和吸收多部门参 与的方针并开展这样的活动。
 
 一、应急管理立法及应急预案
 
    构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责任,规 范重大事故应急处置的相关程序,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必要法律依据,从而提 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抗灾难风险的能力,指导灾难医学救援的保障工作,这是有效备灾的根 本。目前,我国巳经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对有关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做出比较详细规定的,主要有《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 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这4部条例。2007年 11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 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它曾经以紧急状态法的名称列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05年3月国务院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草案时,将名称改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 应对法》囊括了包括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重大事故的 处置原则,它对于各单项、特别的应急法律文件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同时,一套合乎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行动项目预案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人员、物资、技术、装备的落实,也是近些年应急管理准备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尤其是大城市,因其与偏远地区地广人稀不同,大城市灾害急救具有事件突发性强、受伤人员集 中、抢救伤情复杂、影响面大等特点,而且迅速会成为全球性的新闻热点,因此应急预案更要立足 于非常规下的考虑。自从2003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 合征)的暴发流行以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各级卫生部门的应急指挥体 系巳形成,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也陆续出台。在经历了 2008年初南方低温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这一系列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后,政府发 现在运用《突发事件应对法》处理气候危机及衍生灾害时仍显生疏,程序运用尚欠规范。在处理 时,政府更多倚重自上而下的行政预案和行政会议。这种方式规范程度较低,预防性不强,并且 行政方式不像法定程序那样周全,对于各级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也不是很明确。现行的应急 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完全 发挥出来。2008年5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 四次委员长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要“研究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 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构首次提出拟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值得 注意的是,应急管理立法工作、灾难应急预案的制订与应急救援制度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而我 国现行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如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应急救援的分级响 应制度、应急救援演习制度、应急救援的资金补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对这些内 容的法律规定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形式大于内容等的缺陷。由此可见, 加快建立完善应急救援制度,也是推动充实应急管理立法和应急救援预案具体内容的必要条件。
 
    国际上,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立法工作起步较早,对应急救援相应的制度、责权义的规定比 较具体完善。美国联邦应急计划(federal response plan,FRP)最早发布于1"2年,并在1999年4 月进行了修订,2003年正式启动,几经修改后,目前巳是联邦政府应对灾难事件的基本法规。它 明确规定了州和地方政府负有处理灾难的主要责任,联邦政府只是在灾难严重程度超出州和地 方的处理能力时,动用国家战略储备资源,提供补充性的援助。联邦政府职能部门介人的前提 是,灾难发生所在州或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向联邦政府发出请求,而且必须是在总统宣布重大灾难 发生之后。FRP具体阐述了联邦政府在危机应对中的政策、计划、运作纲要、恢复行动以及27个 联邦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各自职责,FRP也就是在总统宣布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后整个联邦政府 运作的行动纲领,实现高效、及时、连续的灾难应对。
 
    此外,为了能保护应急管理过程中帮助他人的美德和行为,救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 做了好事不至于惹麻烦上身或被告上法庭,美国有一条法律专门用来保护好心人,这条法律叫做 《好撒玛利亚人法》。好撒玛利亚人法源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好撒玛利亚人”指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的人,即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仅仅出于内心的道德要求无偿对他人进行帮助 的人。《好撒玛利亚人法》是关于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 种损害时责任免除的法律条文,美国联邦和各州的法律中都有相关的法律条款,有的叫《好撒玛 利亚人法》,有的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好撒玛利亚人法》针对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 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法律责任上的赦免。这种情形必须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现场,而且这种救 助是无偿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原则上是重点保护医疗人员、警方、消防人员在紧急事件中,救 助受伤人员时不必因抢救中出现的问题而承担民事责任,除非上述人员疏忽救助或是救助方式 错误或是有意延误。《好撒玛利亚人法》对于在应急管理的紧急时刻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和 谐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也应属于应急管理立法的范畴。
 
 二、公众意识与减灾文化
 
    应急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同时,应急管理又是一 项由公民直接参与的活动,公民的行为与减灾效果有密切的关系。除了政府部门在防震减灾中 有义不容辞的管理职责之外,非政府组织、公民都应当具有参与应急管理活动的法律义务。有研 究报道提倡“公众意识计划”,其目的是塑造一个有知识、有警惕性和自力更生的社会,使公民能 够在有关灾害管理的各项事务中,充分发挥支持政府及与政府合作的作用。为此目的,每个社会 成员都需要了解与可能的灾害袭击有关的事实,譬如:将要发生哪种灾害;个人、家庭和其他亲 友应该立即采取的最佳行动;怎样最有效地帮助社会其他成员;政府计划如何援助公众;怎样有 效地参与灾害的通讯预警过程;在援助到来之前,怎样准备临时避难所和食物等等,由此发展培 养减灾文化。
 
    减灾文化是社会在长期抵御灾害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倡导和公民的努力并为全社会所认同 和遵守,具有一定灾害灾难背景下的减灾价值观念、减灾精神、减灾准则、减灾制度、减灾行为,以 及蕴含于政府与公民中的所有关于减灾活动的某些物化精神的总和。目前,灾后救助的观念转 变为灾前预防的方针巳成为国际减灾的潮流,即完成“灾后反应文化”向“灾前预防文化”的转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指出,过去10年中我国经历了洪水、台风、非典、雪灾、 地震等重大自然和疾病灾害,政府并不是没有钱来防灾,而是意识没有到位。政府调集救灾物资 的能力强,但给予民众防灾的意识弱。中华民众迫切需要建立减灾文化,如果某一场灾难让我们 有了深刻的应急管理教训,让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时更聪明了,这才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于减 少灾害问题世界会议专门指出,要大幅度减少灾害,人民就要充分知情,并积极培养防灾抗灾意 识;利用知识、创新和教育在各级培养安全和防灾意识。如在信息管理和交换方面,向各地区群众特别是向高风险地区群众提供关于灾害风险和各种防护办法的易懂信息,以鼓励和帮助人民 采取行动,减少风险和加强抗灾能力。在这些信息中应包含有关的传统知识、土著知识及文化遗 产,并适合于不同的目标群众,同时也要考虑文化和社会因素等。在教育培训方面,促进将减少 灾害风险的知识列人各级学校课程的有关部分,利用其他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让青少年和儿童了 解情况;足进在高等院校落实地方风险管理和备灾课程;酌情考虑志愿人员的作用,推广以社区 为基础的培训举措,提高当地缓解和应付灾害的能力;角保妇女和弱势群体能平等利用适当的培 训和教育机会,以此作为减少灾害风险教育和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对性别和文化敏感的培训等。
 
    全球每年有2亿人饱受自然灾害,其中最易受伤害的是18岁以下的儿童,尤其当他们在课 堂上遭遇灾害时。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 主任S. Bncfo于2006年6月15日在巴黎共同发起“减少灾害风险始于学校”运动,并指出安全 教育和灾害预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发起这项运动的目的是将减少灾害风险纳人到学校课程中;鼓励在校内的施工建设能够按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标准进行,以改善学校的安全。教科文 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在发起仪式上强调,建立预防观念的关键在于教育。如果处于灾害地区 的人懂得灾害的危险性,知道如何面对和预防,那就会减少人员伤亡,降低损失。“减少灾害风险 始于学校”运动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框架下举行的。部分遭遇自然灾害幸免遇难 的儿童,包括英国女学生Tilly Smith也参加了发起仪式。Tilly Smith是2004年12月和父母去 泰国度假时遭遇海啸,由于她曾在地理课中学到了海啸的知识,因此成功地挽救了一百多人的生 命。此外,2007年3月1日,国际减灾战略公布了一套名为“阻止灾难”的电子游戏。“阻止灾难” 游戏分为三个难度等级,适合9~16岁的儿童参与。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拯救 生命,这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因此儿童很喜欢这个游戏,其目的是让儿童从小就有应急管理意识。
 
 三、人力准备
 
    人力资源是减灾准备的关键因素,它的建设和发展,依赖于灾害相关医疗系统的建立和发 展。通过专业训练与规范培训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并与群众普及教育相结合,在灾害医疗系统的 统一指挥下,调动社会各种减灾力量协同作战。世界各国使用的灾难应急医疗系统有国家灾害 医疗系统(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NDMS)、大都市医疗应对系统(MMR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等。
 
    (一)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尚无常设的国家灾害医疗系统。灾害事件发生后,一般由政府组成抢救领导小组 负责抢救的组织管理工作,卫生部门是灾害医疗救援的主力军。然而,对于一些重大的灾难事 故,救援工作往往需要来自不同单位的各级各类人员参加,各救灾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非 常重要。如果平时没有相应的组织协调的训练,各单位之间情况不明,灾难发生时可能会出现各 自为战,无法进行统一指挥的情况。因此,国家灾难医疗系统的建立迫在眉睫,其目的就在于在 灾难和紧急事件期间及时补充地方医疗资源;在战争期间向军队提供后备医疗支援,以及促进以 社区为基础的灾难医疗服务系统的发展。管理机构应每年定期举办演习,同时亦应加强以重要 社区和地域为基础的灾难医学救援系统的建设,在人员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政策倾斜。当灾难造 成的损害超出地方应急反应负荷时,该系统可以向伤病员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包括直接的医疗 救治、受灾人员疏散以及医院的机动收容等。国家灾难医疗系统应包含现行的正常医疗急救服 务体系,并应明确急诊专业医师和护士在应急管理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的应急管理平 台就是以急诊医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1976年在德国美茵兹成立了世界急救、灾难医学学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经历“911”事件及“炭疽热病菌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建立一套应对恐怖事件 和其他灾难事件机制的重要性。在联邦政府的指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全面加强与完善了现有的 灾难事件应对机制。美国的大都市医疗系统是国家灾难医疗系统的一部分,成立于1996年。它 的作用是支持地方当局的职能,增强地方政府应对重大伤亡等各种灾难事件的能力。大都市医 疗系统关注的重点是恐怖袭击、各种有害物泄漏、流行性疾病暴发以及各种自然灾害。而国家医 疗系统侧重于在灾难造成的损失超过州和当地政府承受能力时提供联邦医疗资源,以帮助州和 地方当局缓解灾区对公共卫生和服务的需求,包括健康评估和监督、医疗支持、人员疏散、心理健 康、亡者身份识别和由灾难殡葬处理反应队(DMORT)提供的殡葬服务以及由灾难医疗救援队 (DMAT)提供的医疗服务。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对于提高社区、国家的突发急诊、事故和灾难等的应对能 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此也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的EMSS包括以下3个环节,即:院 前急救一一急诊科一一急诊ICU。毫无疑问,院前急救这一环节极其重要,包括人员、装备、通讯 和指挥调度等等。大部分国家的院前急救都由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运行。美国西雅图的 EMSS堪称楷模,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很高。而我国目前尚有一些城市的院前急救,是依托医院来 操作运行的。有些医务人员,则是由医院指派轮值跟随救护车服务。这样,就往往缺乏院前急救 专业队伍应有的熟练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组成的院前急 救队伍,对于提高灾害救援的效率至关重要。
 
    总之,从现代灾难的特点、应急管理的紧迫性及复杂性等的方面考虑,无论以何种灾难医疗 系统为主体、或是多种灾难医疗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应对灾难,都需要涵盖急诊、公共卫生、医疗管 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
 
    (二)灾难医学教育体系
 
    与国外很多大学专门设立灾难医学系,备有专门的教材、专著和课程设计相比,我国的灾难 医学教育尚存在不小的距离。目前我国灾难医学教育体系还是空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 设灾难医学的课程,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教育。笔者认为大力开展灾难 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院校教育 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医学生了 解灾难医学的思想、内容及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和方式,并为将来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在进行规范化灾难医学培训的同时,选择适当的 灾难医学救援专题进行深人研究,可按有关规定申请专业学位,力争取得灾难医学研究成果。
 
    (2)继续教育 将灾难医学内容纳人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中,研究和探讨对救援人员实施灾 难医学教育培训的方法及内容。现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建立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因此应 把在职人员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作为重点,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医疗救援工 作的迫切需求,重点建立院前急救队伍,完善急救人员配备,经过急救医学知识系统培训与重点 技术训练,提高并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
 
    (3)专业培训 对重点人群(指医学外其他行业常接触灾难事件并为救援服务的人员)普及 应急管理知识,定期开展灾难预警训练,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锻炼。尤其对交通警察、司 机、消防队员等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技术、压迫止血等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对灾难事件的医 疗救援意识。可每年组织大型急救演习,包括车辆调动、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测验、自 救等技术,以提高应对灾难的救援能力。
 
    (4)普及教育 建立、培养社会防灾文化是提高社会整体抗灾能力的长期任务。具体到人 力资源培养,应高度重视公众初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这也是配合专业队伍建设比较重要的一面。初步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搏呼吸骤停的现场心肺复苏术 等。这些知识的普及率,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国际上,急诊医学界 对初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非常重视。以美国为例,部分州、县以及大的医学中心,大多设 有急诊医学的培训中心,诸如急救技术员(EMT)和急救医士 (EMT-P)的培训班,还有诸多心肺复 苏的普及培训点,有的图书馆也设有心肺复苏的普及培训点,因此其普及率很高。美国巳有超 6 000万人次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包括2~3年一次的复训。我国香港地区也十分重视心肺复苏 的普及培训,其普及率远远越过了总人口的10%。不可否认,在我国逐步向全民普及初步急救知 识和技能,将是对提高现场救护水平的一剂良药。
 
    此外,加强灾难医学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开展灾难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 是现今我国加强完善灾难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四、装备与物资供应
 
    应对灾难所必需的装备和物资供应,涉及到通讯、受灾群众的基本照顾、卫生及医疗资源供 应等众多方面。平时对于这些资源的准备和有效管理,也是提高减灾效率的关键一环。
 
    (一)卫生及医疗资源
 
    对于卫生及医疗资源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针对直接治疗患者的药品、医疗设备 资源等,这其中也包括涉及到受灾群众初级卫生保健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第二类,用于应对灾害 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职业防护,如急救人员等。美国司法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NIJ)把 个人防护装置(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分为三类:呼吸装置(如空气净化呼吸装置)、 保护性外衣(如密封外衣)、其他配套保护装备(如防护罩、靴子、手套)。NU专门对紧急第一应 对人员如何选择个人防护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由于灾区对医疗装备、药品的数量和种类的需求是由灾难本身、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及当地 现存的资源决定的,因此和通讯及受灾群众的基本照顾相比,灾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具有更 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没有一个专门的药品或者医疗设备清单适用于所有的社区或是各种类型的 灾难,但总的原则是选择的药品应具有广谱性、较长的有效期、无须特殊的储存条件及附加设 备等。
 
    (二)国外卫生及医疗资源备灾现状
 
    资源管理是一个头绪繁多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贮存、运输、信息追踪反馈等具体环节和方方 面面。备灾过程中如果不对现有资源进行细致全面的评估、标准有效的管理、采用高效的运输计 划,那么无疑会给应急管理过程增添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大大降低减灾效率。国际上的备灾医 疗资源管理也是对许多国家在多次应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教训总结,逐步成长完 善的。 一些问题如对受灾地区不正确或是不全面的卫生及其他方面需求的估计、不规范的药品 捐赠(例如捐赠的药品信息用非母语标记、捐赠的药品过期或者在特定国家非常规使用的药品 等)等,看似细小,其后果确是增加救灾成本、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如1988年亚美尼亚 大地震,大量捐赠的药品和医疗装备运往灾区,但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贮存这些物资的能力; 1992年至1996年捐赠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医疗物品,大约50%是不合适的;运送至南苏 丹和立陶宛的捐赠药品有潜在的危险性和不良反应,如氯生太尔。另外还应看到,由于诸多原因 造成的不恰当的卫生及医疗资源的运送,会导致一系列间接成本的消耗,如到达灾区的过多的医 疗人员需要食品、避难场所、交通工具等;贮存、处理、销毁不恰当的医疗资源需要耗费人力、物 力、财力等。
 
    针对药品捐赠存在的种种问题,WHO对捐赠药品的诸多方面,如药品的选择、质量保证及 有效期、包装和标记、药品的信息和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定。为了帮助每个国家更好的管理、有效的利用捐赠资源,WHO研发了 “供给管理项目”(the supply management project, SUMA)。 SUMA的作用是协助受灾国家在灾难恢复期间将捐赠的物品进行归类和仓储,同时它也是为了 尽量避免“药品垃圾”现象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所谓的“药品垃圾”现象,就是个别人员为了获得 更多的免税政策,或者逃避处理即将过期的药品所需要的费用而进行的药品捐赠行为,其结果是 大批无针对性或是过期的药品堆积在仓库中,从而人为的形成垃圾。
 
    (三)卫生及医疗卫生资源准备趋势
 
    1.完善药品应急保障
 
    在组织救援时,由于灾难的复杂性、多样性,致使伤情和中毒原因复杂,常用药品、器材消耗 少,而烧伤、炸伤、解毒药品,防尘、防化器材等特殊药品和特殊器材需求量大。又由于准备时间 短,一些急救和解毒药品市场不易购买,难以满足救援需要,因此建议建立我国的急救和特殊药 品储备中心,便于紧急调运,增强急救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突发性灾难医学救援的保障能力。储 备中心可以是集中式或是非集中式,无论是哪种形式,有一个基本点需要考虑的是储备中心的具 体地理定位,因为这涉及到与药品储备相关的安全性及贮存温度的可控性等问题。此外,如果是 集中式的储备中心,还需要考虑整合高效安全的物流系统,以便在紧急时刻派送所需药品和装备 至灾区。1998年,美国疾控中心受到资助研发了 “策略性全国储备(the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SNS)”项目,由此帮助州和社区应对包括由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性公共卫 生事件。SNS项目明确了州、社区面对生物战剂、化学神经毒剂、放射性物质、爆炸装置造成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必须储备的抗生素、化学神经毒剂的解毒剂、抗病毒药、疫苗接种、烧伤油膏、 止痛剂、止吐药、镇静剂以及关于静脉注射资源管理等。
 
    2.加快便携式医疗急救装备研究
 
    由于灾难的破坏,灾区医疗急救设备十分缺乏,卫生资源遭到破坏,主要依靠外援供给;而灾 区的交通情况复杂,大型装备运输不便,携行困难,严重影响了医学救援快速机动和应急急救工 作的展开。因此,便携急救装备的研究和配发亟待加强,由此为灾难医学急救提供技术支持,从 而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急救水平。1990年WHO研发了新型急救医疗装备包,其中包含了被国际 广泛认可的所必须的急救医疗装备及药品,用以满足10 000人3个月的需要,首选用于难民营及 发展中国家的艰苦地区。
 
    总之,应急管理是区域间、国家间的协作行为,卫生及医疗装备既要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 上自行研制,又要同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统一化的目的。
 
 五、军事化救援
 
    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多样化的今天,抢险救灾巳成为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 使命之一。面对世界范围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军队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化 救援力量在应对各种突发性危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军事化救援巳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所 要担负的一项重任,虽然各国情况不一,但其带有共性的科学方法可资借鉴。
 
    第一,反应迅速,争取时间,臝得主动 是实施重大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各国成功展开 军事化救援行动的关键环节。外军认为,在重大灾难的抢险救援行动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物 资供应的不足,而是如何迅速、高效、准确地满足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综合目标需求。大灾面前, 军队既要冲锋在前,承担救援行动的综合应急保障任务,更要具体参与到救援行动中去,承担人 员输送、医疗救护以及安全保卫和灾区重建等多元化重要任务。因此,全力以赴实施军事化立体 救援行动就成为实现综合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二,危机控制和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 可以大大提高应对灾难事件的反应能力与水平。 美国在蒙受了“ ~ 11”事件的沉重打击后,近年来愈来愈高度重视军事化救援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其《联合作战纲要》中明确规定,抢险救灾行动是在美国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下,在美国本 土地区、美国在海外的领地或海外地区进行计划和实施。其中,国内行动的军事支援由美国北方 总部、南方总部或太平洋总部负责,具体责任划分取决于事件的发生地点等。正因为有着明确的 职能划分,美军才能够确保在24 h内迅速启动危机反应机制。
 
    第三,实施国际性联合军事救援行动 这在当今世界巳不再是传奇,协调各方形成多元化救 援合力是抢险救灾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外军认为,要确保救灾行动的有序和高效,就必须重视 与各方的有力合作,以便加强军事支援机构与其他机构和地方当局间的联络与协调,因为军地联 合行动更具组织性和有效性。在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难中,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均广 泛参与了救援行动。像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大救援曾被誉为历年来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多国 部队”联合行动,不仅美、英、法等西方大国表现主动,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援手,印度 在本国发生严重灾难的情况下仍派遣了救援部队,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均纷 纷派出部队支援行动。救援中,可谓军兵种齐全,规模空前。
 
    此外,也有学者对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保障模式进行探讨,分别对军队临时性协调合作保障模 式、军队协同式紧密结合保障模式、军地一体化保障模式进行评价。其中,第三种方案即军队地 一体化保障模式在灾难医学救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管理中被作为最理想的一种方案。 综合实际 国情、军情和灾情,从现实可行性分析,第二种方案即军队协同式紧密结合保障模式可以作为我 军现阶段军队灾难医学救援保障模式,而第三种方案则更适于作为近中期战略目标去实现。
 
    总之,把军队的灾难医学救援体制组织体系纳人国家、军队及地方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之 中,贯彻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方针、政策与法规,实行军、警、民联合救治巳成为目前减灾救援的 发展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