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灾难事件和心理应激(二)-灾难心理援救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灾难事件发生后,见证灾难的人员会在灾难事件的强烈刺激下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主要 体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3个层面。
 
    (一)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愤怒等。当事人在灾难事件后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以及反应程度如何受到灾难本身、个体特质和社会支持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1)焦虑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是当事人在预期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 出的紧张和担心等情绪状态。焦虑的主要特征:①紧张和莫名的害怕;②烦躁和心神不宁;③担 心和忧郁。焦虑情绪往往指向未来事物,当事人往往有危险迫在眉睫的感觉。除了主观体验,焦 虑还具有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客观表现。前者表现为坐立不安、搔首搓手、来回走 动、双手震颤以及头颈发紧等;后者表现为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出汗、四肢震颤、烦躁、 坐卧不宁、腹泻或便秘、尿急尿频等交感神经亢奋症状。
 
    适度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过度焦虑则会妨碍当事人对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使机体的一种消极性反应。所以, 灾难事件下的焦虑首先应该被视作正常反应,当当事人对大多数正常人都能轻松应付的情景产 生焦虑时则属于焦虑障碍。
 
    (2)恐惧当人们感觉到自身安全、个人价值与生活信念受到明确威胁时就会产生高度紧 张的恐惧性情绪体验。与焦虑相比,恐惧是当事人企图摆脱巳经明确的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 灾难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自身安全、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对将来 生活的控制力,因此,灾难能够促发当事人严重的恐惧情绪,并伴随出现厌恶情绪、恶心呕吐和逃 避等生理反应。例如,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许多在北京的民众和救援人员就产生了 明显的焦虑情绪,而疑似患者则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期间余震不断,许 多救援人员也会因为余震的危险而表现焦虑和恐惧心理。
 
    (3)抑郁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点的情绪体验。抑郁反应具有以下四组特征:①悲观、悲哀、失望、无助、甚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②自信心下降、自我消极、自卑,严重者甚至自杀; ③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性欲减退等;④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他人,从社交和工作中退缩。
 
    灾难事件中丧失亲人、丧失生活信念等严重的丧失感常常引起当事人的抑郁情绪。抑郁程 度与当事人丧失的东西在自己内心中的意义和价值有关。例如,失去对当事人具有纪念意义的 小东西比失去1 000元钱能产生更强烈的抑郁。
 
    (4)愤怒愤怒是人们在追求某一目标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事 人往往认为:目标是值得追求的,但出现的障碍是不合理的、是存有恶意的。因此,当事人就会 愤怒、气恼,甚至产生怨恨和敌意。在愤怒的情绪下,人会变得容易冲动、易激惹,不服从管理,有 时甚至会打击和报复。
 
    上述心理应激的情绪反应是当事人对环境客观刺激的最先反应,也是促发机体后续应激反 应的信号。负性情绪使当事人产生痛苦体验,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长此以往可导致躯体疾 病。除了上述基本的情绪体验,灾难后的当事人还会衍生出绝望、无助、怀疑、否认、沮丧、麻木、 孤独、自责、敏感和警觉等情绪体验。
 
    (二)认知反应
 
    当人们处在灾难环境中,其警觉性往往会提高,视觉、嗅觉等感知功能会变得敏锐,注意力集 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这些反应能增强个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但是,如果应激源刺 激过分强烈,则在强烈的情绪反应作用下,人们的认知往往不利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情况。灾难化 (cata strophizmg)是应激条件下常见的消极认知,即对消极事件的潜在后果进行过分描述和过分 强调。灾难化直接干扰当事人的认知活动,引发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生理唤醒,从而增加机体总的 应激反应。不良的认知功能和不良情绪体验有时可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不良情绪-认知功能 障碍-失败和挫折增多-不良反应情绪增多-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自我心理调整和良好的社会 支持可以帮助当事人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困境。
 
    心理应激条件可以造成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下降,使当事人丧失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造成当 事人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①应激导致的心理失衡能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②应激常常与 人生有意义事件存在威胁或丧失有联系,导致人悲伤和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③应激时 人们会无意识地采用自欺或歪曲现实的方式来看待灾难事件和自己的处境。
 
    灾难发生后,当事人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感知混乱、思维迟钝、语言混乱、注意力不集中、 自控力下降、无法做决定等不良认知。
 
    (三)行为反应
 
    灾难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都能引发当事人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反应是机体缓冲应激 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行为策略。行为反应涉及面部表情、目光、手势、身体姿势等,也涉及 说话的声调、节奏和语速等方面的变化。
 
    当应激造成心理和生理唤起水平适度时,应激条件下的人可以表现为镇定自若并专注于问 题的解决,这种状态有助于当事人解决目前的危机。但是,灾难发生后所造成的应激唤醒水平常 常过度,当事人就会惊慌失措,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下降,表现为颤抖、痉挛、肌肉僵硬、动作刻 板、运动性不安和活动度减少等状态,有时甚至出现木僵。
 
    应激时,不同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1)敌对与攻击敌对是指当事人内心有攻击欲望,常常表现出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 别人的行为;而攻击是应激刺激下个体呈现的攻击的反应方式,攻击行为包括直接和转向两种, 前者指向他人,而后者则指向自己。
 
    (2)冷漠当事人如果长期处于应激情境,对引起应激的事情无法解决,也没有适当的宣泄 方式,则常常感觉到改变境遇的希望渺茫,从而强压心中的愤怒且表面上显得非常宁静,表现为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
 
    (3)病态固执巨大灾难发生时,当事人可出现某些一再重复的行为,虽然这些动作或行为 毫无意义,但却无法抗拒。当事人身不由己的继续这些动作和行为,且没有适当的行动来取代, 这就是病态固执。
 
    (4)逃避与回避逃避是指当事人巳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为;回避 是当事人预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而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5)无助与自怜无助是指灾难发生后,当事人在反复应对不能奏效,无法控制应激情境时 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和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这种行为反应存在一定的抑郁成分;自怜是指当事 人对自己怜悯惋惜的行为,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焦虑和愤怒的成分。
 
    (6)物质滥用为了暂时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困境和自我烦恼,某些当事人就长期饮酒、吸烟 和服用某些药物等,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转换自己对应激行为的反应方式。
 
 三、心理应激和心理应激反应的过程
 
    (一)心理应激的过程
 
    心理应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不断变化,又是一个失衡又平衡的整体。典型的应激过程可 以分为4个部分,即输人、中介、反应和结果。
 
    (1)输入部分主要是指应激事件对个体提出各种需求的过程。灾难事件发生的过程就是 应激源对个体提出需求的过程。
 
    (2)中介部分是个体对应激源的评价过程,涉及威胁、损害或失败评价(初级评价)和应激 源应对可能性评价(高级评价)两个部分。
 
    事实上,遭受灾难应激人员是否出现精神障碍,取决于当事人对应激源的评价。正如著名哲 学家额皮克特妥思说:“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
 
    (3)反应部分即应激源导致个体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的过程。
 
    (4)结果部分是指应激反应后个体的状态。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超出个体的承受 范围,促使个体从正常心理生理反应向病理心理生理反应进展。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过程
 
    伴随着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反应的过程也开始了。研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 心理应激反应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归纳而言,可分为如下四期。
 
    (1)休克期主要是指在灾难发生后不久,当事人出现的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和意识不清 等心理反应情境。
 
    (2 )防御退缩期主要是指当事人试图恢复心理平衡和受损的认知,但是灾难事件超出了 当事人自己能应付的范围,从而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等行为方式来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
 
    (3 )适应期此期当事人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来设法解决问 题,当事人自信心增加、焦虑减轻、社会功能恢复。
 
    (4 )危机后期多数人在历经灾难事件后,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积极应对的技 巧;旦仍有少数人存在冲动行为、焦虑、抑郁、奋力障碍等消极反应方式,并形成精神心理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