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处理-海啸


 一、灾民安置和灾区恢复重建
 
    由于海啸破坏范围广、破坏程度大且伤情多样复杂的特点,善后工作常因此而较为繁重。首 先应建立统一的指挥组织,为灾区人民建立信心,领导安排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保障灾区的安全 稳定。同时广泛动员全国乃至全社会各界人士,必要时申请国际援助,筹措灾民的生活必需品, 并保障各类捐助物资有秩序地发放到灾民手中。
 
    海啸发生后,沿海居民几乎完全失去了家园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水源污染、电力瘫痪、 通讯阻断等等。因此,应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系统、通讯设施以及卫生设备,保障受 灾民众的正常生活,同时抓紧时间恢复生产。在重建时,居民住所、道路桥梁及公共基础设施的 建设都必须对其防震和抵抗海啸袭击的能力进行评估。
 
 二、传染病预防
 
    海啸发生后,食物和洁净的生活饮用水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存在肠道传染病如霍乱、感染性 腹泻、痢疾、伤寒、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的危险。此外,灾情发生后,人群集中居 住于临时搭建且卫生条件较差的避难所,在这种情况下灾民暴露感染机会增加,苍蝇、蚊子等可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昆虫大量孳生,易导致登革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 流行。特别是对于疫苗普及接种率较低的地区,流感、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也有可能 传播。因此,结合海啸发生后的灾情特征,传染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结合传染病传 播的三要素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应对可能流行的传染病。
 
    (一)控制传染源
 
    根据受灾地区既往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结合当前环境卫生状况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有 效措施及早发现传染病患者并尽早进行诊断;对确诊的患者或可疑病人及早隔离,同时进行早期 治疗;对与可能传染源有接触者进行检疫排查。
 
    由于海啸发生后,大量海水会冲刷上岸污染水源,因此不洁净的饮用水往往会成为引发消化 系统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救援组织应抓紧调配纯净水分发给灾民,同时即刻开展水源净化工 作,防疫人员则应及时向灾民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禁饮不清洁的生水、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并 保持环境卫生。
 
    对于动物性传染源而言,生病的家畜可实施隔离治疗并妥善处理其排泄物,死亡的家畜可挖 坑深埋,苍蝇、蚊子等昆虫可直接消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
 
    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应制定不同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 如流感、流行性脑脊膜炎,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特别是灾民大量集中居住于临时避难所时,人 员众多,每日应定期通风并周期性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佩戴口罩。
 
    对于消化系统传染病,如痢疾、甲肝、戊肝等,重点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勤洗手,加强个人卫 生防护,保持环境卫生。同时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对粪便的处理应加强管理,此 外同样需要对居住场所及用具进行定期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
 
    海啸的发生常造成大批伤员,且使得大批灾民无家可归,许多孤儿和老年人无人照顾,而儿 童、老年人以及伤员又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护,包括饮食、饮水、居住条件和环境 卫生,另外在必要时应针对灾区可能或正在流行的传染病实施有效地免疫接种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