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处理-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后传染病的流行受基础设施被破坏的程度、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源污染、病媒密度增加、环境卫生恶劣以及当地及输人性病原体是洪 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后消化道、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灾区防疫工作应针对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3个关键环节展开。同时应重视过度“消杀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灾民进行卫生教育和重建当地卫生防疫力量是长期控制疫病的关键。
 
 一、灾后防疫的重要性
 
    大灾之后防大疫是目前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防疫工作的直接挑战是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清洁水(食)源和污水(物)处理系统之间的物理隔绝。此外,毁坏 建筑物中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腐烂,以及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导致大量苍蝇孳生;灾区群众临 时居所不良生活环境导致跳蚤、虱子等大量孳生,虫咬性皮炎发生率曾一度很高;与地理、气候、 气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医学昆虫密度较高。这些因素增加了相应疫病暴发危险。洪水、山体滑坡 和泥石流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群众的精神创伤也增加了各种疾病和中 毒事件、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的机会。因此大灾之后的疫情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
 
    传染病有多种,表现多样,但是所有传染病流行有3个关键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所谓传染源是指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也可以是动物,其中隐匿性感染者的流行病学 意义更加重大。传播途径是病原体在个体间传播的主要途径,灾后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依次为 消化道、呼吸道和经皮肤传播。易感人群就是容易患病的人群,包括缺乏对某些传染病有特异免 疫的人群(疫苗接种不全和失效人群)、非特异性免疫不全人群(儿童和老弱人群)和精神创伤较 重的人群。灾区防疫工作应围绕传染病流行的这3个主要环节进行,包括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 早期识别、分别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积极治疗和检疫(隔离到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对传播途 径进行有明确目的的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整治,有针对性地保持饮食卫生、降低蚊蝇等病媒的 密度和避免人口过于密集是主要的措施。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主要有免疫接种、物理预防和化学 预防等。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区非传染病疫区,遇难者绝大多数并非传染病患者。对灾区环境 和遇难者遗体的处理一定要谨慎。拟通过大剂量消杀灭一次性达到清除病原体、消灭病媒来杜 绝灾后疫情是不科学的。病原体作为物种不易被彻底消灭,即使消灭了还可以“引进”,病媒随季 节变化有自身消长规律,因此相应的疫情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防疫工作有很多科学问题,灾后防 疫不能蛮干。不能以大剂量消杀灭代替所有防疫工作,更不能以消杀灭的投人量和面积计算各 单位工作成绩。因为,所有灭虫药物,如奋斗呐等菊酯类灭虫剂和敌敌畏等可在环境中长期滞 留,多数消毒剂可污染环境。此外,病原体和医学昆虫也可产生“耐药性”,增加后期疾病控制难 度。针对灾区生活环境的杀虫工作应在对医学昆虫密度进行监测基础上进行,如每立方米空间 超过1只苍蝇才有灭蝇的必要。因此,灾后防疫需要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大灾之后防大疫固然 重要,但并不是说大灾之后马上就有大疫,因此灾后防疫工作应有长期打算。
 
 二、洪水、山体滑波和泥石流灾后科学防疫措施
 
    (一)确定水源
 
    迅速确定能用于后期建设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实时监测水源生物和化学污染,同时加以 安全保护。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农村水 井也有可能受到严重污染,供水极为困难,有时不得不引用污染的洪水。能否解决灾后群众饮水 问题是关系灾区能否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
 
    (1)水源选择 根据灾前水源分布,并通过现场调查,选择水量大,水质好,便于保护的水 源,最好是地下水(如井水)。水源选择不宜离居民点太远,如果水源离居民点很远,可用运水车 拉水,消毒后供居民饮用。
 
    (2)建立水源监测和实时保护制度 作为灾后临时水源,必须实时监测生物和化学指标,并 派专人对水源进行保护,防止受到破坏和污染。
 
    (二)合理调配
 
    合理配置卫生防疫资源,大量降低灾后救灾人员负荷,缓解对卫生防疫所依赖的生活环境造 成的巨大压力。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后发生后各类救援队伍涌人灾区,消耗了大量包装食品,产生 了大量塑料垃圾,不能焚烧,深埋迟早会暴露出来。由于公共设施的破坏,大量生活垃圾、排泄物 无法有效处理,人为造成了传染病流行的条件。灾后防疫不能搞人海战术,应降低数量、提高质量。
 
    (三)加强对救灾物资如粮食和药品的保护
 
    灾后初期,灾民主要依靠救济食品维持生活,饮食工作卫生的重点是做好救灾食品的卫生监 督。杀虫药严禁和粮食放在一起,大米不能存放在比较潮湿的低洼环境中。要改善粮食等救命 物资的储存条件,加强食品和药品的卫生学监测和监督。
 
    (四)后期防疫
 
    应急管理后期的消毒杀灭工作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应采用环境整治的方法对垃圾、厕所和水沟的蚊蝇密度进行控制。对粪 便的处理只做到灭蝇即可,不可过度消毒从而影响自然状态下的粪便无害化过程。目前鼠患尚 不存在,一旦出现应首选物理灭鼠方法。在有疫情的时候,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进行综合控制。应用合适品种和剂量的消毒剂、灭虫剂和灭鼠装备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在疫情控 制后应立即停止使用。
 
    (五)厕所和垃圾处理
 
    尽快根据灾民定居点人群分布建立较大规模的有化粪池的标准化厕所和能分别处理可再利 用垃圾和不可再利用垃圾的标准化垃圾处理场。
 
    利用灾后重建之机,在建造厕所时可同时考虑利用粪便生产沼气,纯化后供居民日常使用。 避免居民从灾后废墟中取木材作为生活燃料,污染空气。污水的处理应符合卫生防疫的要求。 这些卫生设施的建立以不影响长江水质和下游生态环境为前提。地方政府应提高卫生执法的严 肃性,加大卫生执法的力度。
 
    (六)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工作
 
    受灾群众目睹灾难的恐怖景象、经历丧失亲人的痛苦;救灾部队从废墟中清理大量遇难者遗 体。这些心理刺激可能导致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一过性的,在同伴倾诉、榜样 力量和社会关爱下逐渐消失。但是受灾群众和救援部队均有长期在夜里不自主回忆恐怖场景症 状(应激后心理障碍,PTSD)的人员。随着社会关爱的减少和独处机会的增多,PTSD症状可能 有反复。需要进行监测、专业疏导和药物治疗。
 
    (七)对流浪牲畜和家禽的管理问题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后难者多,逃难者也多。部分群众逃难后家畜家禽如 猪、鸡和狗因无人饲养逃出来,散落在街道和附近山上,有些不明原因死亡。动物死亡是疾病监 测敏感指标之一。同时,灾民的牲畜属于个人财产,在没有疫情的前提下不能被剥夺。政府不应 集中扑杀深埋这些牲畜家禽,而应派人将动物圈养起来,并每日监测疾病发生情况以预测传染病 流行态势,2个月后交还返乡的主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八)重建及完善灾区各级卫生防病体系
 
    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导致公共卫生设施的损毁、专业人员的伤亡。因此,加快灾后 卫生防病体系基础建设,尤其是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加强培养卫生专业人员在转人常态后识 别和处理疫情的能力、培养一支当地的防疫队是后续防疫的基础。
 
    (九)对灾区群众进行广泛的爱国卫生教育,开展群防群控
 
    城镇居民灾后部分选择了移民,在偏僻山上居住的群众灾后多选择来到镇上居住。高山居 民的卫生习惯亟需改进,需要大量的卫生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和人户宣教,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控,杜绝疫情隐患和病媒孳生条件。
 
    (十)大力加强疾病监测工作
 
    疾病监测以医院监测为主,辅以症状监测等主动监测措施。同时对各种医学昆虫的密度和 携带病原体情况进行监测。加强对灾后常见传染病如霍乱、甲肝、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 肺炎、流感、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的病例监测和及时有 效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