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体质量与学生体育成绩的成因探讨


性别、体质量与学生体育成绩的成因探讨 作者:刘忠杰 邵安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河坊街396号,邮编 310002    点击数:1053    更新时间:2005-10-30

摘要:
以2001年全校初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性别、体质量、体育总成绩的分析,科学阐述性别、体质量这二项学生因素与体育成绩的成因关系。结果表明:性别、体质量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和显著性的差异(p <0.0001, p=0.0024)。女生成绩明显优于男生(女生=75.83±10.71, 男生=67.72±10.51),体质量位于中等和中上者的学生成绩相近, 二组均优于上等组(中等组=74.24±10.58, 中上组=73.87±12.54, 上等组=68.60±10.82)。

关键词:性别 体质量 体育总成绩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学生因素涉及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学习方式等。其中,性别是先天决定的,体质量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总重,它受年龄、性别、种族、遗传、饮食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正常的体质量是一个人营养状况良好的表现,体质量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体质量过低会影响正常的发育,引起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体质量超重或肥胖,不仅可以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性[1],还会降低人的自然寿命[2]。
初一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一方面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学习任务加重;另一方面面临着青春期的到来,心理、生理、形体和智力发育加速。因此,这一时期是智力投资和体质投资的黄金时代。有关这个时期运动训练的文献很多,而体育成绩是反映学生在校接受常规体育训练结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优异的体育成绩需要良好的体质为基础,鉴于目前多数文献报道女生青春期早于男生、近十年我国肥胖儿童比率增加的现状,我们就性别与体质量这二项学生基本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影响进行了成因分析。目的通过对新入学的不同体质量的初一男女新生与其第一学期体育总成绩的研究,科学分析性别、体质量与体育成绩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了解我校新生的体质量分布情况,另一方面从性别、体质量与体育成绩的成因关系中寻找和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1年被我校录取的全部初一新生,共6个班级,302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53名,女生149名。他们的平均年龄、身高和体质量见表1。

表1 学生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n=153) 女(n=149)
均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均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 12.27 0.49 11.00 14.00 12.21 0.44 11.00 13.00
身高 156.98 8.41 134.90 178.20 155.49 5.99 140.60 171.50
体质量 46.59 11.01 22.90 82.50 43.85* 8.10 28.00 75.00
(*表示p〈0.05)
男生和女生在入学时平均年龄、身高没有显著性差异(P=0.2679, P=0.0773),平均体质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44),女生低于男生。

1.2 研究项目 学生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育成绩。
1.3 研究方法
身体测量:选用经校准的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标准体质量计及身高计,常规测量身高和体质量。体质量等级的分级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说明及技术规范》[3]的统一要求进行。
体育成绩:综合第一学期学生体育课考核的期末成绩,以满分100为标准,其中平时表现占10%,理论占20%,技评占30%,素质占40%。
1.4 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软件为SPSS/DE、SAS 8.2。
2 结果
2.1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全部新生体质量进行分级,分别为下、中下、中、中上和上等五个级别,其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体质量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 例数 体质量等级(例数,百分比)
下 中下 中 中上 上
男 153 2(0.66) 3(0.99) 39(12.91) 39(12.91) 70(23.18)
女 149 2(0.66) 7(2.32) 52(17.22) 38(12.58) 50(16.56)*

Ridit分析显示, 男、女生的体质量等级除上等组间存在着差异外(u=-1.6780),其他等级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组间差异。

2.2 第一学期学生体育总成绩见表3。其中一(2)班32号、一(4)班27号、一(5)班14号因为缺考,无法统计总成绩,故实际列入体育总成绩分析的学生数为299,男生为151名,女生为148名。


表3 不同体质量等级的学生体育成绩
分级 体育成绩
男(n=151) 女(n=148)
〈60 60-79 ³80 <60 60-79 ³80
下 0(0.00) 2(1.32) 0(0.00) 0(0.00) 1(0.68) 1(0.68)
中下 0(0.00) 3(1.99) 0(0.00) 0(0.00) 6(4.05) 1(0.68)
体质量等级 中 4(2.65) 30(19.87) 5(3.31) 0(0.00) 30(20.27) 22(14.86)
中上 7(4.64) 20(13.25) 11(7.28) 0(0.00) 19(12.84) 18(12.16)
上 12(7.95) 49(32.45) 8(5.30) 2(1.35) 40(27.03) 8(5.41)

相关分析显示,性别、体质量均与体育成绩显著相关(性别r = -0.358, p<0.0001, 体质量r = -0.176, p=0.0022)。性别、体质量对成绩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F=13.28, p<0.0001)。不同性别、不同体质量等级与体育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 自由度 离均差平方和SS 均方MS F值 P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间 5 7084.32 1416.86 13.28 <0.0001
组内(误差) 293 21271.80 106.73
总变异 298 38356.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生的平均体育成绩为75.83±10.71(n=148), 男生为67.72±10.51(n=151), 二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t=6.61, p<0.0001)。从表3可知, 体质量等级属下等和中下者的学生数不足15例, 故体质量与成绩的分析在中等、中上、上等三组间进行,他们的平均体育成绩分别为:74.24±10.58(n=91),73.87±12.54(n=75), 68.60±10.82(n=119)。中等和中上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8881),他们和上等组间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024, p=0.0024)。
讨论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正日益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害。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超重肥胖者已达7000万人。北京成人的体质量超重者约占32%,哈尔滨等北方大城市体质量超重者已达到40%以上,在体形普遍苗条的南方大城市上海和广州,也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体质量超重。更令人担忧的是,20世纪90年代始至末,我国青少年学生中肥胖患病率,女生从3.38%上升至7.18%,男生从2.75%上升至8.65%[4]。本资料显示:我校新生体质量位于中等者仅30.13%, 中等以下不足5%, 中等以上达65%之多,体质量分布已存在偏高的倾向,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从分析结果中可见:女生成绩优于男生,体质量中、中上组成绩优于上等组。性别上的明显差异或许与不同性别间的生理基础有关,女生发育早,自控能力相对比男生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老师布置的训练任务大多能按质完成,学习也相对勤奋,再加上女生体质量轻于男生的优势。体质量的过度增加对体育成绩的负效应,考虑主要与生理、心理变化有关。体质量过重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惯性增加,降低肌肉的速度,表现为身体的灵敏性下降。从心理角度分析,初一新生正处于敏感期,形体上的不足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何况现有的体育成绩评价标准采用的是“一刀切”,这种绝对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非正常体质量学生的特长发挥。
性别、体质量是学生基本因素的二个方面,本文资料证实其对学生体育成绩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5],性别、体质量只是内因,还有许多外因。体育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教学的地位,同时促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来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问题。如何让已被证实的影响因素最小程度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制度、体育成绩测试项目、体育成绩评价标准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Schonfeld-Warden N, Warden CH. Pediatric obesity. An overview of etiology and treatment. 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7 Apr;44(2):339-361
2. 刘纪清,李国兰编著。实用运动处方。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P74-80
3.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学校卫生处。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与技术规范,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49
4.周北凡,国人的肥胖有标准了,大众医学,2002,7:8
5.李丹,稽明海,南京市中学生体育成绩成因多角度调查与分析。南京体育学学报,1998,12(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