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三)-灾难的自救及互救原则及操作方法


 五、灾后处理
 
    当海啸平息后,周围到处都是被摧毁的建筑物、残骸,甚至尸体。水和食物的供应都可能是问题。疾病、悲痛、受伤、饥渴,危险 还远没有过去。灾后恢复应是社区、政府、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
 
    一般认为,海啸遇难者遗体与出血热、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患者 的遗体不同,遗体内大部分病原体会在遇难者死亡的48小时内死 亡,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无需对遇难者遗体进行消毒。但是短 期内出现大量遇难者遗体,难免引起幸存者的恐慌,加上媒体长期 对这个问题的错误报道,大量遇难者遗体存在过量消毒的问题,既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要正 确、科学地处理遇难者遗体。
 
    (1)处理原则
 
    1)充分尊重遇难者遗体,有条件时可以依照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安葬。
 
    2)火化为首选处理方式,但条件不允许时也可掩埋处理。
 
    3)尽最大努力辨别遗体身份,稳定遇难者家属情绪。
 
    4)无需对遗体进行消毒处理,高度腐烂以及因甲乙类传染病 死亡的遗体除外,但专门运送遗体的车辆需要经常消毒处理。
 
    (2)存放
 
    1)遗体存放应远离水源,避开人群,避开低洼地区,专人负责管理。
 
    2)遗体宜保存在收尸袋中,如果没有收尸袋,可用塑料膜或 者床单被褥代替。
 
    3)遗体存放时间不宜过长,20℃条件下不超过4天。
 
    (3)掩埋
 
    1)遗体埋葬的场所应选择土壤结构结实、地下水位低、地势高、远离水源的区域!且应便于运输,远离人群!不可随意乱埋。
 
    2)尽可能选择2 m以下的深埋方式,且应高于当地水平面1.5 m以上。
 
    (4)清理工作人员的防护
 
    1)正确佩戴使用手套、口罩、胶鞋以及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 遗体体液。
 
    2)尽量避免擦伤,出现外伤时及时医疗处理。
 
    3)及时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2.灾民安置与灾区恢复重建
 
    由于海啸破坏范围广、破坏程度大且伤情多样复杂,善后工作 常常较为繁重。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指挥组织,为灾区人民建立信 心,保障灾区的安全稳定。同时广泛动员全国乃至全社会各界人 士 ,必要时申请国际援助,筹措灾民的生活必需品,寻找合适地点 建立临时安置点安置灾民,并保障各类救援物资有秩序地发放到 灾民手中。
 
    海啸发生后,经常发生水源污染、电力瘫痪、通讯阻断等情况, 沿海居民几乎会完全失去家园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应尽 快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系统、通信设施以及卫生设备,保 障受灾民众的正常生活,同时抓紧时间恢复生产。在重建时,居民 住所、道路桥梁及公共基础设施都必须进行防震和抵抗海啸袭击 能力的评估。
 
    3.传染病预防
 
    海啸发生后,由于卫生设施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洁 净的食物和生活用水短缺,存在如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伤寒、 肝炎等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危险。此外,灾民的临时安置点人员相 对集中,卫生条件较差,灾民暴露感染机会增加,加上苍蝇、蚊子等 可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昆虫大量滋生,易导致登革热、疟疾、丝 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别是灾难过后,灾民遭受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缺乏 对上述传染病的抵抗力,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1)控制传染源根据受灾地区既往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根 据当前环境卫生状况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传染病患者进行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于动物性传染源而言,生病 的家畜可实施隔离治疗并妥善处理其排泄物,死亡的家畜可挖 坑深埋,对于蚊虫以及啮齿类媒介生物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 杀灭。
 
    (2)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应制 定不同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别是灾民 大量集中居住于临时安置点时,人员众多,每天应定期通风并周期 性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佩戴口罩。对于消化 系统传染病,特别是临时安置点卫生状况不好时重点注意食物和 饮水卫生,勤洗手,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保持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海啸的发生常造成大批人员受伤,且使 得大批灾民无家可归,许多孤儿和老年人无人照顾,而儿童、老年 人以及伤员又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护,包括饮食、 饮水、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照顾,必要时应针对灾区可能 或者正在流行的传染病实施有效的免疫接种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