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难措施-海啸


    海啸灾难的破坏性之大,给医疗救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快对损害程度和所需医疗救助进 行准确详细的数据统计,对灾情作出较为准确的估计对于国内救助和申请国际援助是必不可少 的。海啸发生后,应及时掌握被海啸袭击的范围和人数,了解公共服务系统包括通讯、电力等系 统的破坏情况。同时还应尽快了解受伤民众所需的医疗救助设施,包括主要伤情类型、缺少的医 护人员和急需的医疗设施等;掌握整体信息后利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关于损伤和救 援的各种资料统计都应越详尽越好,以便能使灾区伤病人员尽早接受到最优程度的医疗救护。
 
    涉及健康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对大量创伤人员的救助,还应恢复洁净的水源或重新建立水 源净化系统。在早期应急预案中,应对有关的设备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受害地区人群的生活饮 用水和食物供给做好人力财力的准备。此外,在满足日常生活供给和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助 的同时,还应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分派相关人员对受灾民众,特别是对丧失家人 的灾民进行心理疏导。
 
 一、建立救护组织
 
    海啸发生时,开展救援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损伤多发生于水中,不易及时发现且难以及早抢 救。因此,医疗救护必须有严密而良好的急救组织和正确有效的医疗措施。统筹考虑灾区环境、 气候、地域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伤员的伤情准确估计并进行检伤 分类,实施营救、治疗、后送。救护组织的建立一般可分为三线:
 
    1)第一线救护组织是在当地干部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的自救与互救,将溺水和受困群众解救 后由当地医院和地方红十字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利用当地人民熟悉环境的特点, 迅速寻找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初步处理之后送至基本急救器械配备齐全的医疗救护站。
 
    2)第二线救护组织由距离灾区较近的医院、卫生所以及各级医疗机构派出的救援小分队组 成。主要承担的救护任务包括对第一线转来的危重伤员实施必要的急救手术进行抢救,对重伤 员进行复查,做进一步处理,按照病情轻重和医疗条件部分留治,部分后送。
 
    3)第三线救护组织由各省、市、区、县的医院及各部队、企业的附属医院组成。主要负责将 现场后送转来的各类伤病员送至相应的科室进行后续治疗,直至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
 
 二、自救与互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人们对即将发生的灾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且掌握逃生技能 时,面对海啸的发生有助于保持冷静的头脑,并能够科学合理地应对海啸所致的破坏,从而将不 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因此,对于沿海居民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海啸灾难特点的宣教, 同时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使居民掌握一定的求生技巧和简单的急救措施,如被冲人海水中如何保 持冷静,如何节省体力等待救援,未受伤的群众如何为伤病员实施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外伤止血 等。此外,相关教育应反复开展,避免由于一段时期未经历破坏性海啸而产生麻痹思想。
 
    1)海啸发生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慌乱,尽快逃离岸边及受损的危险建筑物。如无法 及时逃离危险地带,应尽可能寻找可用于就生的漂浮物,落人水中后借助事先准备好的漂浮物浮 于水面,同时减少手脚运动节约体能,避开水面上尖锐的漂浮物,防止巨浪袭来时将落水者砸伤。 海啸发生时会损害沿岸居民住房、厂矿及公共基础设施,导致一些化学物质及燃料如柴油汽油等 泄露漂浮于海面,落水者应注意防止吸人到呼吸道和肺部。在周围无危险漂浮物及化学物质泄 漏时,保存身体能量的正确方法为采取仰卧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方露出,确保呼吸通畅。
 
    2)落人水中时对生命最构成威胁的是寒冷,特别是在季节较为寒冷的秋冬季节,体温的迅 速下降可导致身体冻僵甚至冻死。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海水中体温在穿衣服的情况下会比不穿 衣服下降的慢,静止比活动时下降的慢。因此,为防止或者延迟体温下降速度过快,在海啸发生 时应穿一些保暧性能好的衣服,将头颈部和手脚覆盖严实。尽可能接近高处,如无法达到,在保 证漂浮的情况下不要游泳,等待船只和救生人员的抵达。
 
    3)夏季天气较为炎热,水温较高,落水者会较秋冬季节生存时间更长,但要面对的另一个严 峻问题是炎热的高温会使人体水分蒸发散失较多,落水者会很快觉得口渴。不具备常识且口渴 难忍的人常会误喝海水,事实上盐分较高且苦咸的海水非但不能解渴,反而会导致腹泻并出现幻 觉、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4)多人同时落水时,应靠拢在一起等待救援,这样不仅有助于互救,还可以相互鼓励安慰保 持求生的意念和信心,同时聚拢在一起目标较大容易被发现而获得及时的救援。在互救的过程 中应注意避免被溺水者紧抱缠身。如果溺水者由于过度慌张紧抓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可先将手 松开,再进行二次施救,不应长时间僵持累及自身。
 
 三、搜寻伤员进行现场抡救
 
    由于海啸具有受灾面积广,难以及时发现幸存者的特点,建立有效的警报呼救系统极为重 要,且完善的报警系统应逐级建立,包括国家报警系统的完善以及地区范围内警报系统的发展, 如建立国家紧急呼救的无线电频率和电话号码,且尽可能与国际呼救系统联网;其次可利用大众 传播媒介宣传求生求救知识,在十分必要的时候可考虑播出失踪人员名单;此外,沿海居民,特别 是渔民应具有紧急信号灯或无线电通讯设备等求救设备,渔船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可发送国际统 一的遇难信号“SOS”。搜救人员在获悉呼救信息后,结合当时的气候条件对遇难地点及实际情 况进行准确估计,迅速组织人力物力积极搜寻幸存人员。发现遇难民众后,采取适当的营救措施 帮助遇难人员脱离险境后迅速检查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处理,如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如果伤员病情严重,在急救处理的同时,紧急组织后送力量将重症伤员迅速后 送至后方医疗机构。后送时确保方法得当,头颈部损伤和骨折的病人在搬运过程中应防止不恰 当的动作加重损伤,特别是脊柱骨折和脊髓伤病人,禁用软担架。
 
    海面搜救是对第一波海啸中幸存者实施医学救援的首要关键举措,如上所述,长期浸 泡于海水中的落水者体温会明显下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被捞救上来的落水 者因长时间漂浮导致体温下降甚至昏迷不醒,应尽快恢复落水者体温,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全身 浸泡于40C左右的温水中,如不具备浸泡条件可喂饮热糖水以帮助其体温迅速恢复,切忌利用 饮酒、局部加热或按摩的方法帮助昏迷的落水者恢复体温,这些错误的方法不仅达不到复温的目 的,相反会加速体内热量的丧失。对于神智清醒且体力未严重受损的落水者,将其湿衣物换下后 饮用热糖水休息一段时间即可恢复。
 
 四、检伤分类
 
    在破坏性海啸发生后,应对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伤员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以便组织相 应的医疗和运输力量进行有条不紊的救治。根据海啸发生后伤员的类型及体征,如神志、呼吸、 脉搏、血压等各种损伤情况,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类。
 
    (1)危重伤病员 溺水时间较长,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呼吸脉搏微弱,伴有严重休克,大出 血或血气胸,需要立即采取急救的伤员。
 
    (2)重伤病员 溺水时间较长,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巳基本恢复,或者并发脑外 伤、内脏伤、骨折等,在采取现场急救后需要后送治疗的伤员。
 
    (3)轻伤病员 包括淹溺时间较短,就地抢救后巳无大碍,或软组织损伤人员,如擦伤、皮下 血肿等。此类伤员行动能力较好,可进行自救或互救,无需后送至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