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初步尝试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接着又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正如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同——是一种少数人拍板决策、多数人服从照办的体制。这样,也就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切听从指令,只会被动地接受、执行,不思主动、进取的依赖性,造成个人缺乏主体性,发挥不出创造力。
    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能自己教育自己的人。而如何能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呢?如何把他们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体育课中能自主地、能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我认为,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以游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创新意味着突破,象征着革新,标志着进步。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与人们一般所言的有所不同,这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而言,创新并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如:提出新点子;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等等。那么,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以游戏诱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学生就是在游戏中不断成长的。幼时小伙伴的“扮家家”,稍大一点之后的“捉迷藏”、“警察捉小偷”,之后在学校里又慢慢学会了“丢手帕”、“打龙尾”、“贴膏药”等等。一个个新奇的游戏,让学生们一步步走入了游戏的殿堂。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以游戏教学来诱导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合理,非常正确的。
2.以兴趣促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会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难关而废寝忘食。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
因此,只要学生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他的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在五、六年级中开展了“我当‘老师’”的教学活动,效果相当好。(所谓“我当‘老师’”,是让学生想一个游戏,然后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组织大家做这个游戏。)学生本来对游戏已经相当感兴趣了,活动一开展,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了,有几个平常不说话,胆子小的几位学生都争着试一试当“小老师”。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怎样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做一回“小老师“,学生的兴趣浓了,积极性提高了,也深刻体会到了该怎样学习,该如何上好体育课。
3.以学习诱创新
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没有满足的时候,学生在考虑“怎么学”,而当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为了发展,学生考虑的不再是“怎么学”,而是如何进行创新了。这时,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重复他人或自己做过的一切——那总不是最好的,而是要创造新颖,独特的游戏活动。
曾有一位学生组织过一个“打龙尾”的游戏,学生想到了游戏中的“龙”连在一起的话,虽然集体意识得到了加强,但个人的能力和机敏却不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他就把这个游戏改编了一下。其基本方法和要求一样,所变的是圈内学生可以自由跑动,不受“龙”的限制,但不可跑出外面同学围成的圈。这样一来,即能体现学生的个体意识,又能体现团队协作意识(外面围圈的学生);又有一位学生,她在河边看到有人钓鱼,联想到能不能运用到体育课游戏活动中。于是,她制作了4跟钓鱼竿和几十条小鱼(小制作),在上课时还介绍了该如何钓鱼以及钓鱼的方法。寓教于乐,即活动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还学习了钓鱼的知识,一举三得。这就是创新的最好表现。
二.以当“老师”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领会教材内容,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也来参与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更从另一层次深入地挖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然,学生这种当“小老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容易的,最主要的是需要教师做好许多指导性的工作。只有让学生做了一回“小老师”后,亲身体验到了成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让学生成功地组织好一个游戏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那么,该如何组织好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1.让学生心中有“米”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心中有“米”,这样做起来的“炊”就容易多了。比如在组织游戏前的一节课,我就积极地要求学生从书本上找有关游戏内容的材料,学生找到了许多。接着我又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电视节目中找有关游戏的材料。然后,我就让学生思考怎样来改编这些游戏,即能活动身体,又能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学生一个个新奇而富有创意的游戏想出来了。
2.让学生手中有“饭”
当“米”煮成了“饭”,才可以让学生品尝。所以,光有“米”还不行,还要和老师一起商量商量,一起探讨探讨,一起研究研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教师不必再费舌去讲了,所要讲的,是学生还未“领悟”,未“研究”出来的。就我而言,以下几方面是最主要的。
(1)游戏的顺序
对于一位初当“小老师”的学生来说,对于该如何组织一个游戏只有一个模糊概念,记忆中只是存在以前教师上课组织的断断续续的片段。因此,对“小老师”而言,首先要让他了解组织游戏的一般顺序——体育游戏的名称、目的、准备、方法(过程)、规则和要求、结果和目标(胜负与奖惩),其中重点要讲清楚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这是组织一个好的游戏的基础。
(2)游戏的分组
让学生先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后,就要从分组开始了。正确、合理的分组方法,是“小老师”组织好一个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动参与者积极性、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让“小老师”了解一些常用的分组方法,十分必要。如:调整分组法、点将分组法、报数分组法等等。这样,分组公平合理了,实力相当了,对于参与者来说,就更有吸引力,也就使游戏的竞争更加激烈、精彩了。
(3)其他方面
上面两项能基本做到了,我想,这个游戏组织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再需要了解的,是有关于场地器材的情况,当天的天气状况等外部因素。这些方面,是对以上两项有效的补充。
杜威在《儿童中心论》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活动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才可能在心灵上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因此,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好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自主、能动地、积极地、有意识的学习当中,学会了创新,从而确立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而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当“老师”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让那些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变成持主动态度,使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的活动。所以,这是符合《学会生存》改革的标准的。也正因为此,我一步步地在体育课教学中尝试着,一步步地体会到了成功,也更让学生们一步步品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品尝到了做“老师”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