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事件的心理救援(四)


    五、儿童、青少年精神创伤与心理救援
 
    儿童、青少年属于特殊年龄段人群,不仅其创伤后心理反应与 成人不同,其救援策略和实施方法也与有所特别,只有正确认识儿 童、青少年的发病特点、采取正确的救援策略和科学心理治疗方法 才能有效展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救援工作,消除和最大程度较少 创伤事件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伤害。
 
    (一)获取基本信息
 
    在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心理救援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理解他们当前的精神世界。为此,救援者要收集以下 信息:
 
    1)了解受灾儿童目前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经济状况以及 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灾难事件中,孩子亲人的死亡情况。
 
    2)了解受灾儿童的生活发育史和精神创伤史。对于曾经多次受到创伤的儿童则在救援时要特别注意。
 
    3)孩子的性格如何,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是否一致?孩子的 语言表达如何?目前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如何?观察有没有焦虑不 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4)孩子目前有没有进行过心理评估和诊断?因为重复实施心理诊断和干预有时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5)观察孩子有无精神错乱及异常行为,考虑是否需要尽快送专业机构由专家诊断和治疗。
 
    (二)采取的心理救援措施
 
    在了解基本信息后,对儿童、青少年最初的心理救援可采取如下策略:
 
    1)在灾难刚刚发生后,不要让儿童离开,这样可以保护他们 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尽量给予儿童安全的感觉,用语言安慰他们,运用身体接 触,比如拥抱等让他们安静下来。
 
    3)儿童经常会用游戏、语言、文字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舒 服感觉,救援人员要耐心倾听;鼓励他们表达他们的害怕、痛苦和哀伤。
 
    4)鼓励年纪小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玩。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让其参与一些与灾后重建相关的事务,使他们有为重建家园而 共同努力的感觉。
 
    (三)心理辅导
 
    灾难创伤后,面对儿童、青少年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安抚其情绪和进行辅导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灾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学会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掌握灾难心理救援相关知识,针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伤害在第一时间作出辅导。但是,针对不 同年龄段儿童,老师应该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
 
    1.学龄前儿重
 
    灾区的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 励他们以玩耍的方式化解在灾难中的观察和体验;多与孩子进行 身体接触和拥抱,或提供相互触碰的团体游戏;可以让孩子集体在 一张大的墙报纸面上通过绘画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后再与大 家分享;孩子的胃口可能受到灾难的影响,故应以多餐少食的方式 提供其生理上的需求;告知家长,给孩子安排一些睡前活动;可以 建立流动儿童图书馆,并播放有趣的卡通片。
 
    2.小学阶段的儿童
 
    小学阶段的儿童能够表达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但没有能力进 行具体和完整的陈述;即使失去心爱的宠物等物品,他们)会难 过,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对该阶段儿童可以给 予以下辅导活动:
 
    1)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准备足够的玩具,特别是布偶,并鼓励他们通过玩耍的方式化解灾难体验。
 
    2)给孩子们一个主题,并准备一面贴好墙报纸的墙,让他们绘画,之后再用团体讨论方式陈述个人的感受,从而进行相互的情 感支持与激励。
 
    3)鼓励学生编故事,亦可用绘画或接龙的方式提高儿童的兴趣。
 
    4)以脑力激荡方式对灾难后儿童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教师整理后给予回馈;或者以脑力激荡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灾难预防演练。
 
    3.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能充分表达其经验和反应,处于同伴认 同阶段,非常关心别人的看法;此外,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小大人了, 思想上倾向于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性。根据这些特点,可以 安排下述辅导活动:
 
    1)同学间进行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强调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
 
    2)把一个班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讨论救灾工作、重建工 作等等,这些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和对灾难的支配感,以及 社会参与感和成就感。
 
    3)设定讨论主题,让学生在系统搜集资料和认真整理后进行 报告和讨论。
 
    4)鼓励学生求证对灾难的正确和科学认识,避免听信民间的虚假传说。
 
    5)邀请专业的心理救援人员进行演讲,或者提供专业的心理 学文献认真阅读,鼓励学生认识创伤后心理重建的意义和价值。
 
    6)鼓励学生进行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从而将灾难经验升华为有创造力的劳动。